喜訊傳回府中,姜老夫人喜極而泣,立刻命府中二管家姜明給府里下人每人加發一個月的月例。姜明歡歡喜喜應了,然后跑到前院愁眉苦臉地與裘叔道,“六少爺滿月宴已經花空了賬上的銀子,莊子里的莊稼還沒收,鋪子里也沒大筆進項。”
除了發喜錢,大爺入翰林院必定慶祝一番,處處都需要用銀子……姜明愁得直嘆氣,與裘叔商量道,“要不,小人把這事兒跟二爺說一說?”
姜二爺忙著賈知茂的案子,此事關乎全局,怎能因府里缺錢用這等小事讓他勞神。裘叔笑道,“不急,老夫先派人去逢春藥鋪先支兩百兩回來應急,若是不夠,再請示二爺。”
逢春藥鋪有二爺五成的股份,這門生意一直是裘叔照看著,不走府里的帳,所以姜明也不知道逢春藥鋪每月的收益有多少。聽裘叔這么一說,姜明立刻覺得神清氣爽,“兩百兩足夠了,有勞您老費心。”
府里的下人們每人多領了一個月工錢,身為有功之臣的雅正、姜慕箏和姜慕燕每人得了一匹細紗、兩件首飾;臘月和正月跟著忙活的姜大郎和姜二郎也得了文房四寶。這些東西都是從姜老夫人的私庫里取的,姜老夫人私庫里的東西多是姜二爺塞進去的,一家上下,皆大歡喜。
小姐妹四人和鄭采薇湊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議論著姜松調職的事。姜慕錦言道,“我一直以為大伯要入國子監呢。”
去年十月國子監一案,包括國子監司業在內十數人被革職發配,至今國子監的空缺還沒補齊,姜二爺為大哥運作差事,也一直是奔著國子監去的。但姜松面圣后卻入了翰林院,這出乎姜家人的意料,讓她們驚喜萬分。
姜慕燕含笑道,“入翰林院比入國子監要好。”
鄭采薇常居瀛州,對康安各處并不了解,轉頭問小姜留,“六妹妹,為什么入翰林院更好呢?”
因為國子監是大周最高學府,但翰林院卻是相當于是大周的高級人才儲備庫、國務院秘書處。大伯入國子監混得再好,最高也就是國子監祭酒;但入翰林院則可能入閣拜相。左相尹騫、天章閣學士杜海安、吏部尚書丁海全等人,皆在翰林院呆過。有這個可能,大伯就會被人高看一眼,姜家在康安就安穩了幾分。
不過這些不好直接對鄭采薇講,姜留淺顯易懂地答道,“國子監是教學生讀書的地方,翰林院是學東西、漲本事的地方。咱大伯入了翰林院,會變得更有本事。”
鄭采薇明白了,興高采烈地問,“那大伯入翰林院后是幾品官呢?”
姜留“這得看朝廷的安排,不過翰林院的官職品階并不高。”
大伯在禮部供職精膳司郎中,為正五品。就姜留的了解,翰林院中最高的職位是翰林院學士也才是正五品,大伯入翰林院既然是專司史書纂修,品階一定會往下降。
“往下降也沒什么,這只是一時的,等大伯漲了本事,自然而然就升上去了。”鄭采薇不懂朝中事,但她通軍中事,“這就好像當先鋒營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