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賢在完成第一次濫觴任務回到現代后,特意去查過后世如何流傳鍋包肉誕生的故事,發現果然被拷貝必走樣了。
版本一:鄭新文為配合俄羅斯大使口味發明了鍋包肉。
版本二:鄭新文為配合俄羅斯老婆口味發明了鍋包肉。
無論是俄羅斯的大使還是俄羅斯的老婆,在鍋包肉誕生過程倒是真的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卻都只強調了其中一部分,省略了其他因素。
同樣的事件,會因為敘述者主觀目的的不同而變成截然不同的故事。
如果是一個關心國際關系、歷史影響的人來講述鍋包肉的故事,那么他當然會把重心放在俄羅斯大使上;
而如果是一位羅曼蒂克的敘述人,他說出來的就會是一個華國大廚與俄國少女相戀的浪漫愛情故事。
并沒有誰主觀上故意把故事講錯,僅僅是因為關注點不同,就能讓一道美食擁有不同的誕生故事。更遺憾的是,明明兩個故事合起來便是真正的歷史,但把它們單獨拿出來看,卻又顯得互相矛盾。
這就是難以窺破的歷史迷霧。
郝賢覺得自己很幸運,有《彭祖廚經》在手,他才有機會回到過去見證歷史的真相,這也讓他在看待美食誕生故事時有了更為超脫的視角。
左宗棠雞亦是一道充滿謎團的菜。
“首先必須要明白的是,左宗棠雞并不是一種菜,而是兩種菜!”郝賢一邊介紹一邊將鹽和蛋清拌入裝滿雞肉的大碗腌制。
“哇哦!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呢,左宗棠雞居然有兩種!”主持人十分捧場地驚呼道。
郝賢笑了笑:“雖然它們都叫左宗棠雞,做法上也有相同的步驟,但是調味方面截然不同。第一種是彭大師發明的湘菜左宗棠雞,第二種則是被妙國廚師改良出的妙式左宗棠雞。”
中餐里做法不同的菜有著相同名字其實是很常見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貴妃雞。
華國有數種不同的貴妃雞,第一種河北/北京貴妃雞是歷史上楊貴妃宴請李白時吃的雞,因此得名貴妃;第二種是上海菜,菜名取自京劇《貴妃醉酒》;第三種則發明于廣州清平飯店,本是名為清平雞的白斬雞,但在傳到港城后被改名為貴妃雞(或許是因為這樣可以賣得更貴)。
“1973年時,彭大師確實在妙國開過餐廳,但事實上并不是他把左宗棠雞帶來的妙國,早在他開店之前,左宗棠雞就已經先一步在妙國流行起來了!”
“阿妹驚!”主持人又驚呼了一聲。
“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是一位叫王春庭的妙國華人廚師,在聽說了左宗棠雞后,特地去呆灣品嘗了彭大師發明的這道菜,然后把它偷師帶回了妙國,并且和小伙伴們一起把左宗棠雞改良成了妙國人民喜愛的酸甜口味。這件事發生在1971年。
“妙式左宗棠雞一經問世就很受歡迎,在這之前整整一百年的歲月中,妙國的中餐館都是靠著李鴻章雜碎這一道菜來吸引顧客的,可謂一招鮮吃遍天。但這一招再怎么鮮,吃了一百年也怕吃膩了,因此發現可以讓左宗棠來陪李鴻章后,左宗棠雞迅速在華人同鄉會的奇妙作用下傳遍全妙國的中餐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