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廚師們發明了上百種左宗棠雞的改良做法,不過當然,基本上都是酸甜口味的,華人自己吃起來恐怕會覺得全是菠蘿咕咾肉的味道。
“后來,彭大師得知了這件事,出離憤怒:他們怎么可以擅自改我的菜?還改成那德行?不行,我得去讓妙國人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左宗棠雞!
“于是,彭大師在1973年來到妙國,在曼哈頓開了自己的餐廳。
“不幸的是,由于妙式左宗棠雞此時正當紅,彭大師這個正宗發明人制作的左宗棠雞居然被顧客們以為是在抄襲,而且抄襲得還很拙劣,一點都不甜,又辣又咸,難吃死了!
“結果,彭大師的飯店在巨大的經營壓力下被迫關門了。”
郝賢說到這里時,碗里的雞塊已經都被他裹好面粉放進油鍋里炸了。
“天吶,這個故事真是太離奇了,菜品的真正發明人居然被當成了抄襲者,還輸給了別人改良過的他自己的菜!”主持人的聲音終于顯得真的驚奇起來了,而不是之前那種夸張的演出效果,“那彭先生后來是黯然回到呆灣了嗎?”
“不,彭大師可不是會那樣就服輸的人。”
郝賢搖了搖頭,繼續往下娓娓道來:
“初嘗敗果后,彭大師向朋友們借錢,又在妙國開了一家新飯店,這一次他終于獲得了成功,俘獲了妙國國務卿基辛格的胃。因為基辛格的關系,電視臺播放了彭大師烹飪左宗棠雞的畫面,讓這道菜進一步名聲大噪。
“但是可別忘了,在這個時候全妙國的中餐館已經都在做酸甜口味的妙式左宗棠雞了,左宗棠雞通過電視出名后,受益人可不僅僅是彭大師本人,而是所有華人餐廳都跟著沾了光。
“普通的妙國民眾顯然分不清什么湘式左宗棠雞和妙式左宗棠雞,他們只知道電視里放了道叫左宗棠雞的中餐,然后他們家附近的中餐館正好也有道叫左宗棠雞的菜,他們吃過之后發現酸酸甜甜的還挺好吃,嗯,果然電視里推薦的菜滋味真不錯吶!
“于是乎,彭大師順利助攻了妙式左宗棠雞的徹底風靡,而他自己的湘式左宗棠雞隨著他后來回到華國,沒有再在妙國的土地上留下更多的痕跡。”
郝賢已經單手把雞肉炸完了第二遍,另一只手將白糖、白醋和番茄醬調配成了酸甜的醬汁。
“有意思的是,后來彭大師又在長沙開了一家飯店,而湖南的廚師們聽說妙國人都喜歡吃左宗棠雞,于是紛紛學習。
“結果他們學的全是正宗湘菜做法的左宗棠雞,和妙國的左宗棠雞根本不是同一道菜,反倒歪打正著地讓左宗棠雞在華國的土地上變回了正宗的中餐!”
郝賢將燒熱的醬汁倒入炸好的雞塊里,讓每一塊雞肉都均勻地裹上甜甜的番茄紅。
一道秀色可餐的左宗棠雞完成了。
“曲折離奇,真相竟如此一波三折。”主持人感慨地說,“郝賢選手將左宗棠雞的故事講得如此精彩,想必一定很喜歡這道菜吧?”
“不,我最討厭這道菜了!”郝賢面對鏡頭,露出了一個發自真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