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牛排牡蠣派”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料理。
美國的“洛克菲勒牡蠣”因為醬汁濃稠(rich),故用當時美國首富洛克菲勒的名字命名。
日本有三陸牡蠣,日本人做牡蠣菜的手法很多,油炸、鍋煮、蒸燒烤都有。
臺灣蚵仔煎的原料也是牡蠣,因為每年都有臺風過境,牡蠣的個頭比其他地區的小。
廣東潮汕的“蠔烙”做法類似蚵仔煎,但更加酥脆,且調料不是甜辣醬而是魚露。
【高麗菜卷】
古羅馬人認為高麗菜(卷心菜)有治療頭痛和中風的功效,屬于奢侈品,乃“蔬菜之王”。
高麗菜被歐洲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其富含維他命C,可以防治壞血病,是海上航行者不可或缺的食物。
卷心菜沙拉是美國料理中最標準的配菜之一。
高麗菜卷的起源是兩千年前的猶太料理,如今在中亞與東歐十分流行。
東歐人的高麗菜卷可以包肉、包飯、包鴿子吃。
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卷心菜料理是“手撕包菜”。
【馬鈴薯】
公元前三千年,南美安第斯山脈就已經開始有人種植土豆。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印加帝國后,在秘魯發現了世界最大的銀山,于是大量利用印加奴隸挖銀礦運往歐洲,馬鈴薯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運銀船被傳播到歐洲,并輾轉世界各地。比如將馬鈴薯帶到英國的就是著名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
靠著栽種馬鈴薯,歐洲人口和國力得以提升,尤其是德國這種土地貧瘠的國家。
愛爾蘭曾因馬鈴薯欠收引發饑荒導致人口減少四分之一,因此是歐洲最重視馬鈴薯的國家。愛爾蘭料理“牧羊人派”是經典的馬鈴薯料理。
北美洲的馬鈴薯是由愛爾蘭人帶入的。
美國人發明了薯片,比利時人發明了薯條。
馬鈴薯一直到康熙年間才在中國有記載,但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上馬鈴薯產量最多的國家。
【鰻魚】
日本人習慣在夏天最熱的時候吃鰻魚,認為可以預防中暑。但其實因為鰻魚會冬眠的關系,晚秋開始儲存脂肪,所以秋天到春天之間的鰻魚比夏天更好吃。
【和風洋食】
十九世紀接觸到西洋料理的亞洲國家中,只有日本把洋食變成了自身文化的一部分,像中國只是吸收了部分食材和調味料,本身的飲食結構根本沒有變化,這是因為日本傳統料理本身就欠缺使用肉與油脂的烹飪方式,因此中華料理和洋食填補了這一空缺。
大正三大洋食:炸豬排、咖喱飯、可樂餅。
銀座的煉瓦亭發明了日式炸豬排、日式蛋包飯、炸牡蠣、炸蝦等現代日本洋食。
現代日式咖喱則來源于日本軍隊主要是日本海軍。
可樂餅最初是法國料理的配菜,后來因東京長樂軒的可樂餅賣價親民而普及起來。
【醬油】
發酵的原理。
“魚醬”是亞洲公認最早的醬料,魚加鹽腌漬后發酵形成。
日本的醬料原本學習中國,但在佛教傳入后,漸漸少用魚和肉制作醬料,改用豆類,演變成了后來的味增。
味增種類很多,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味增。
日本醬油是味增的副產品。
中國醬油則是通過豆豉發現的,最早漢朝叫“醬清”、“醬汁”,指的是從“豉”滲出來的湯汁。一直到明朝才被當成獨立的調味料。
日本原本是腌漬魚肉的,后來有了生魚片,醬油之后,凸現了生魚片的鮮甜,造就了日式料理的刺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