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核電站的總負責人猶豫著,要不要切斷電站的電力輸出的時候,反應堆也終于啟動完成,不再需要依靠外力電源。
看著電站的儀器指數,瞬間恢復了正常,核電站的總負責人這才擦了一把腦門上的虛汗。
他喵的,終于恢復正常了。
此時,在倉庫里的微型核聚變反應堆,也啟動完成。在環形玻璃罩內部,無數的電弧電蛇,在中心的原子核光圈,和玻璃罩之間,不停的跳動。
看著切斷電源之后,依舊可以自行工作的反應堆,終于是啟動成功了。只是這五米直徑的微型反應堆,想要用在機甲上面還是有些體積過大,還需要對機甲進行特殊的定制。
要知道現在的基礎型列裝機甲,總共身高才六米多,根本裝不下這直徑五米多的核反應堆。
為了和反應堆的大小進行匹配,陳一鳴又不得不全新設計一套新型機甲。
在穿越之前,陳一鳴就有只能AI機器人的研發經驗,之后又修復過四臺機甲。所以對新機甲的結構設計,陳一鳴也是有一定把握的。
為了匹配反應堆的大小,新型機甲的高度,直接被提升到17米高。
雖然機甲的身高,被提升到17米,可是在腹部位置裝入核聚變反應堆,機甲的造型,就和一個矮胖子差不多。臃腫的身材,大大的肚腩,就好像是一個大大的啤酒肚。
全新的機甲,因為不再使用轉子發動機,改換成核聚變發電,所以整套的動力系統全部都要更換。由之前的液壓系統,變成了電控系統。
可是這身高17米的巨型機甲,體重方面絕對是重量級的,為了盡量減輕機甲的重量,陳一鳴在設計的時候,在機甲內加入了大量的碳纖維和熱成剛材質。可是根據圖紙的計算,這個最新型號的幾架,自身的重量也至少在四十五噸左右。
而機甲的每一個關節,都是由一個,或者是幾個大型伺服電機作為驅動,帶動關節進行活動。為了能夠帶動這重量級的機甲,驅動電機就是一個關鍵,必須擁有足夠的動力才可以。而普通的伺服電機,根本無法承受這么大的力量。
又是幾天的時間,機甲的圖紙設計完畢之后,陳一鳴將戰隊僅剩的信用點,全部用來采購制造機甲的材料。
原本已經被堆的滿滿的倉庫,這回直接堆不下這些東西了。沒辦法,陳一鳴只好將倉庫進行擴建。
因為體型巨大,所以不再適合搖桿式的操作系統。而且108鍵式的鍵盤操作,又極難控制機甲的重心平衡,所以機甲的操控系統也必須要重新設計。
全新的控制系統,陳一鳴直接使用的是采集腦電波的方式,對機甲進行操控。只要在腦海中想著機甲怎樣去運動,腦電波就會被腦電波收集器給收集到,同時傳送到機甲的電腦處理中心。
再經過處理中心處理過之后,處理中心就會對機甲的各各關節傳達指令,機甲就會進行相應的操作。
此時的陳一鳴,正坐在一把特制的椅子上面。這把椅子,就是將來全新機甲的駕駛艙座椅。在陳一鳴的腦袋上,貼滿了幾十個指甲大小的腦波感應貼片,用來收集腦電波。
而在陳一鳴座椅前面的電腦屏幕上,一個由線條勾畫出的立體小人,此時在做著各種不同的動作。一會蹲下,一會站起,走,跑,跳,劈砍。
基本上人類身體能做到的動作,陳一鳴都會一一的進行嘗試,然后將腦波形成的數據,進行分析編輯。只要完善了機甲的動作數據庫,這套腦波感應操作系統就算是完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