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王朝的主力,卻在與大烈王朝周旋。
一時之間,大新王朝兩線作戰,西線戰場,節節敗退。
不論是魔兵,又或是大秦王朝,每占據一地,皆是承認各方利益,所行之策,與大新王朝相同,但是卻少了許多束縛。
是以,所據之地,冥頑不靈反抗者,少之又少。
不出數月,西域之魔兵以及大秦王朝之兵,一路攻城掠地,進展神速,已突入千里。
不過,接下來,便進展緩慢了。一是占據之地越多,補給線也就愈漸拉長,然西域之地,本來就是貧瘠,所產糧食不多。是以,惟有采取以戰養戰之法,多取大新王朝官家之產,以作兵用。
二來,魔兵和大秦雖進展神速,可這千里之地,本就是平原,正適合西域的騎兵肆虐。
大新王朝雖有火器,但絕大部分的火器,皆在北方,用于和大烈王朝相抗。
西域魔兵和大秦王朝會師后,在燕明的主持之下,漸漸合流。
合流后,國號依舊為“秦”,以張百刀為帝,實行分封制,封魔道二使為親王,九派之主為郡王,接著又封了不少公侯。
……
魔道原本所轄之地,便是西域,此地本來貧瘠,手工業者又少,冶煉之術也不盡如人意,是以,即便有火器鑄造之法,幾乎也造不出來。
鄰近西域的數十小國,原來倒是有些基礎,待合流為大秦后,以集權之力量,舉原本的數十小國之力,依照燕明所提供的圖紙和構想,倒是造了一些出來。
不過,想要大批量產出,還需不少的時日。
占據大新王朝千里之地后,倒是收繳了不少火器,另有數座火器廠。
張太來費去一番時間,親自主持整合,造成了
畢竟在戰爭之中,火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有了大秦王朝的牽扯和掣肘,大新王朝不敢放手進攻大烈,大烈也逐漸退兵。
畢竟,數百萬人置于前線,又尋不著對方主力,如果放手前攻,又怕深陷泥沼。
反不如退后,逐城嚴防,再配以數十萬機動兵力,來回游弋。
其后,燕明又將大秦王朝之內的春風化雨樓,一一剪除。
如此,大烈、大新和大秦漸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燕明懸著的心,也終于歇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