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距離不等于行軍距離,地圖上的7000公里,在這個交通其實很不便利的時代,稍微繞一繞山路什么的地段,那就是上萬公里的行程。
而且俄羅斯的氣候環境也確實不好,加上地域面積廣闊,所以跨越了四個氣候帶。
“你們的意思是,那些和大明帝國距離較近的城市,我們就要完全放棄了嗎?”
主和派抓住了重點,說道:“他們確實不太可能打到我們首都來,但如果他們只是為了占據我們的領土呢?把那些他們能夠打到的城市全部占據之后,我們又會失去多少人口,失去多少有價值的土地?”
“而有了這些人口和土地之后,他們是不是可以變的更加強大,然后發展出真正的海軍,最終直接遠渡重洋出現在芬蘭灣呢?”
主戰派不滿的說道:“戰爭就一定會有犧牲,我們對大明帝國的消耗就是一個伏筆,一個八國聯合覆滅大明帝國的伏筆。除了東瀛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內之外,大明帝國宣戰的另外七個國家,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幫手。”
“他們確實不會在戰爭的初期幫我們,因為他們想要讓我們消耗大明帝國的軍事實力。可只要我們能夠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耗,那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立即參戰。”
主和派懟道:“但上一次四國聯軍也輸了。”
主戰派回懟道:“那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用出全力,那三個國家也沒有,美利堅更是沒有直接參與戰爭。但這一次不一樣,這一次是八個國家,不,我們可以把東瀛給算上,讓東瀛作為其它國家的中轉軍事基地。”
“只要我們九個國家聯手,我們的海軍,完全可以直接封鎖大明帝國的海岸線。然后,對大明帝國長達近兩萬公里的海岸線,不斷的發動騷擾式的進攻,他們只有三十萬正規軍,就算是擴軍了,也不可能守住這么長的海岸線。”
“我們要學聰明一點,不和他們正面作戰,只要我們不斷騷擾,他們就必然要不斷的退居內陸。是的,有的地方并不適合登陸,但我們可以用小船轉運士兵登陸,打個幾百槍就換一個地方。”
“我堅信,大明帝國的皇帝,會為他的狂妄自大付出代價,會像是他對我們宣戰一樣,宣布他對我們投降,然后割讓給我們大量的利益。”
講道理,主戰派說的太有道理了。
就連主和派現在也不知道該怎么爭辯了,可他們還是不想和大明帝國開戰。
并不完全是因為懼怕大明帝國的武力,還因為開戰就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會受損。
亞歷山大二世,在群臣討論的時候并沒有出聲,他只是在安靜的觀察。
作為一個在后世評價中用偉大來形容的君主,他擁有足夠高的智慧,也正是因為他實行的解放農奴,讓沙俄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為未來的強大埋下了重要伏筆。
所以他能夠清楚的發現,主和派所代表的利益群體,其實就是和大明帝國開戰之后,必然會被大明帝國的武力所‘毀滅’的區域代表。
這些人距離大明帝國實在是太近了,以大明軍的行軍速度和戰斗力,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夠橫掃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
所以這上百萬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人,不希望和大明帝國開戰。
主戰派代表的利益群體,自然就是那上百萬平方公里之外的人,他們分析了大明帝國的正規軍數量,作戰地區的氣候環境,以及大明帝國的后勤補給等等方面的信息。
最終得出了大明帝國打不到他們的結論。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希望開戰了,等到主和派代表的利益群體,被大明帝國覆滅之后,他們再獲得勝利,得到的利益就不止是那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利益了。
還有大明帝國所擁有的利益。
會議討論了三天的時間,主戰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開交,吵的亞歷山大頭皮發麻,但卻始終沒能吵出什么結果。
畢竟,最終的拍板還是要看亞歷山大的意愿,沙俄此時也是君主制的國家。
在綜合了所有的利弊之后,他終于做出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