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面上兩坨睡開了的紅暈,夏桅汩眨了眨水霧般的眼眸。
“今天……該吃點東西了。”
《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中華大地,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關于冬至該吃什么,每個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習慣。
餃子,羊雜湯……
夏桅汩下床,腦后頭發轉了個圈,在腦后扎了個道士發。
至于今天吃什么……小孩子才做選擇,像她們這種大人全都要。
先煮了兩碗小餛飩,墊了墊肚子,夏桅汩就開始準備今天要吃的東西了。
穿圍裙的時間,夏桅汩打開了星盟直播。
雖然最近直播的風氣不咋樣,但夏桅汩還是憑借著實力圈了一定的粉絲,依依,西卡等人在第一時間進入了直播間。
“大家好,今天是冬至,我們來做點冬至該吃的東西,先來第一樣,餃子。”
關于冬至吃餃子有個故事。
古代醫學家張仲景,在冬季看到有人在路邊受凍,手腳生瘡,他瞧著不忍心,就發明了祛寒嬌耳湯。
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跟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煮好之后再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住,捏成耳朵的形狀。
張仲景把這些食物分發給百姓,百姓吃了之后渾身暖和,血液通暢,兩耳變暖。
那一日正巧是冬至,后來為了紀念和感恩張仲景,這個習俗就延續了下來。
夏桅汩做的,是最常見的韭菜豬肉餃子。
取七分瘦三分肥的豬肉剁碎,生姜韭菜切碎一起混在里面。
花椒蔥蒜放在碗里面然后加入開水,最后倒掉里面的花椒蔥蒜剩一碗花椒水。
韭菜與豬肉調和,依次少量地加入花椒水。
沒熟的韭菜偏硬,一邊加花椒水,一邊用手按揉,餡料就會變得很嫩滑,再打入雞蛋,餡料干干凈凈的放在盤子里,瞧著就誘人。
然后就是包餃子了,圓形的面皮搟出來,餡料放在中間,兩邊粘合,用手捏成褶皺型。
一個嬌憨白胖的餃子就做好了。
夏桅汩手法靈活,很快就包了好幾盤餃子。
白白胖胖的餃子下鍋,沸水煮開,就可以開始調蘸料。
大道至簡,香濃的陳醋就是餃子最好的蘸料。
后廚里升起了鍋爐,熱氣騰騰的一片,彈幕里面熱熱鬧鬧。
脫離美食太久,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
依依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這一次不用別人給她解釋,而是換成了她給別人解釋。
大多數星盟人都沒聽說過這個事情,彈幕之間的力氣也少了許多,安安靜靜地聽著彈幕之間的科普。
一鍋餃子出鍋后,夏桅汩再抬起頭來看彈幕,恍若授課現場。
糾正了幾個小小的錯誤,夏桅汩就開始吃餃子了。
餃子不同于其他的食物,他的香味并不是很濃,不似川香麻辣,也不似糕點香濃,熱氣騰騰的蘸上一口陳醋,放入口中,便讓人由內而外的產生一種溫暖的幸福。
內餡柔軟有味,被外皮裹著,花椒水浸潤成湯汁,一口咬開,滿嘴流香。
不管直播間內被饞得嗷嗷流口水的星盟人民,夏桅汩又開了鍋,還有一味羊雜湯。
羊雜湯并不算傳統意義上的冬至食物,羊雜湯是清真食品,在內蒙,陜西北部,山西北部很流行。另外羊雜湯也是川菜菜譜之一,在川內十分流行,每到冬至這一天,川內的大街小巷上都有人在賣羊雜。
羊肉甘而熱,健脾溫中,非常適合在天寒地凍的日子食用。
煮羊雜湯最好的配菜是白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