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老百姓很聰明,就算是以前那個時代里,他們有種種的局限性。
甚至,就算是在將姜汶自己的電影里,那《鬼子來了》中,百姓是那么的愚昧,結局是那么的可悲。
可是,依舊能看的出來,他們是‘聰明’的。
是不是搞錯了?
聰明跟愚昧不是一對兒反義詞嗎?
那為什么能同時出現在那個年代的老百姓身上呢?
阿龍覺得這是正常的。
愚昧是因為時代的局限,而聰明則是老百姓為了能夠在那個黑暗時代之下生活下去必須擁有的特質。
所以,即聰明又愚昧。
這部矛盾,反而想通了此節之后,叫人十分感慨跟唏噓。
不過,眼下大銀幕上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那個替身被找到了。
張麻子一刀下去,替身的鮮血染紅了他潔白的襯衫。
而緊接著。
黃四郎‘死了’!
人民群眾終于被‘發動’起來!
大家宛如真正的覺醒一般,沖向了黃四郎那碉樓。
跑在最前面,最為歡實的,便是之前黃四郎最忠誠的走狗。
那個武舉人。
這一幕何等的諷刺。
而黃四郎也不是傻瓜,他在看到自己替身人頭落地之時,便已經明白了將要發生的一切。
于是乎,作為一個聰明人,他很自覺的把自己變成了他的替身。
甚至做了一個跟替身一樣的發型。
如此……
“沒有你,對我很重要。”
這一句臺詞,阿龍聽著,一時之間沒有完全能夠琢磨明白,但他非常確定,這絕對是非常有意義的。
黃四郎就這樣的被張麻子給斗敗了?
確實如此。
可是,這樣就夠了嗎?
接下來呢?
張麻子要不要成為……嗯,就是成為下一個黃四郎。
這樣想,非常的不合邏輯嗎?
不,阿龍這樣想,其實是基于一般性‘電影’套路的一種慣性思維。
電影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法國。
而法國有一個傳說,就是那個,我們都知道的: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沒錯,這個傳說就是來自于法國,當然了,如果非常要追根究底的話。
北歐神話里面有一個尼伯龍根的傳說故事,其中也有類似的情節,就是一個英雄屠龍了,他變壞了,而這故事里還有細節。
英雄在用龍血沐浴全身的時候,一片楓葉落下來,擋住了他后輩的一小塊區域。
于是,這里就成了他最弱的地方,后來也是因為這個地方,他被殺死。
也就是說,在電影誕生的地方,那里就有這樣的慣性思維。
屠龍者,終成惡龍。
那么,這部《讓子彈飛》最后要如何表現才好?
阿龍自然注意到,在之前,他們說過要去浦東。
也就是說,不在鵝城變成惡龍嗎?
可就僅僅是這樣嗎?
直到這部電影最后的鏡頭出現,阿龍只覺得頭皮發麻。
不對!
當張麻子騎著白馬,而遠方天際冉冉而起的那太陽。。。
他腦仁都要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