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是有些過了?
王譽只不過是構思,他其實挺怕一件事的。
拍攝抗美援朝電影,一方面是上面的態度。
而另外一個難點,那就是當下的網絡。
這個網絡的意思是,目前因為知識大爆炸,所以,在網路上有許多非常有知識有水平的歷史大神。
這不是諷刺,許多大神那是真大神。
其實,這說明了我們國人知識水平的提高,也充分體現了網絡的價值。
這個互聯網,不光是能娛樂,關鍵還是能夠更好的傳播知識。
知識后者,似乎在以前被忘記了。
直到這疫情到來,大家在網絡上上課。
嘿,這才是網絡的正確打開方式吧?
且不說這個了,關鍵是目前我們網絡上這么多的大神,就很容易給電影挑毛病。
就好像《金剛川》,這部電影做一些藝術夸張,便有不少人出來講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當然了,我們拍的是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但電影就是電影。
如果我們拍的是紀錄片,那自然要完全遵照歷史事實。
可我們不是拍紀錄片呀,這電影就要做藝術夸張嘛。
王譽已經將這個夸張給降了不少,原本的那個劇本更加的夸張一些。
畢竟,我們要拍出激動人心的畫面,有時候就需要去創造一些條件。
而真實的歷史,往往是不具備這些東西的。
這里面還有一個實例。
話說,前蘇聯有一位著名導演,反正就是非常有名氣的那種,他準備拍攝一個關于十月革命的電影。
其中講述如何奪取冬宮。
怎么講述?
打呀!開干!上炸藥!
在導演的心中,在藝術的要求之下,這個影響了整個人類歷史的大事件。
那可不是得拍的驚天動地嗎?
結果,老毛子是真狠。
好多參加演出的都是他們部隊的,那是真打呀。
當時就死了大概不下十人,傷了的更是上百。
那兩邊都當真的打起來了。
什么白帝圣劍,什么什么的……
可等到,找來了當年真正參加過十月革命的老同志這么一問。
他們說了,咱們當年打冬宮都沒你們傷亡來的多。
這不是笑話,這是真實發生過的。
眼下,王譽不能這么干,他本來就明白這一點。
可是,從藝術角度來說,那位蘇聯導演其實沒錯,只是他搞的過了。
一部電影,就得藝術夸張!
最明顯的例子,那就是好萊塢呀。
好萊塢老導演東木頭拍攝的《父輩的旗幟》,可這個照片的真實情況,根本就沒有他拍的那么傳奇。
可還不是贏得滿堂彩,還不是在奧斯卡上面風光無限?
這是藝術,至少我們以美國人的理論,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
眼下的關鍵是,怎么來做平衡。
王譽要做到,即夸張一些,可還要盡量的尊重歷史。
讓網絡上的大神們,少挑他一些毛病。
怎么辦?
準備了這么多年,到現在才發現這個問題嗎?
這還真不怪王譽,因為這個事兒確實不好平衡。
那么……
就在王譽看著衡店這片場,在吳倞跟張毅兩個人鬧來鬧去的影響之下,他沉浸在自己的思考當中之時。
“王老師。”
“嗯?”
詩施,竟然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