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閑逛,天很快就黑了下來。
王振見狀,朝著家里溜達而去。
到家后,王媽已經在做飯,王爹則正帶著王亮在客廳印錢。
明天就三十了。
按照羅家灣的傳統,明天早上是拜祭先人的日子。
因此,除了拜祭的物品之外,還要準備燒的紙。
拜祭的物品。
一般來說都是四個饅頭,一塊煮熟的肥肉,水果若干,酒一瓶。
除此之外,就是燒的紙和鞭炮。
這紙,并不是一般的紙,而是專門買回來的黃紙。
買回來以后,還不能直接用,需要直系親屬去印錢。
怎么印?
其實很簡單。
找一張嶄新的百元大鈔,貼在一整摞的黃紙之上,用力拍壓。
黃紙如果夠大的話,則按照錢的大小往下印。
印完正面,在印反面。
而后,這些錢就可以燒了。
這并不是封建迷信。
而是一種寄托。
燒的也不是指,而是親人思念亡者的精神。
印完錢。
因為黃紙都是一疊疊的,不方便燒。
因此,接下來就是打錢。
這個簡單,就是把黃紙對折,然后捏著對折的黃紙中間,左右兩邊撮。
這樣一弄,那黃紙就會變成花邊,會更加容易燒一點。
“弟弟,你回來了,快點,這發錢你擅長,快來幫忙。”
看到王振回來,王亮迫不及待的招呼他過來。
“好,我這就來,錢印好沒有?”
王振應了一聲,坐下來一邊發錢,一邊問到。
“早就印好了,就等你來了。”
王亮笑著把紙擺放在王振的旁邊說到。
發錢是一個技術活。
發的越好,燒的時候著的越快,就是有點考驗耐心。
這對做事喜歡三心二意的王亮來說,簡直是個苦差。
于是,轉交給王振以后,他頓時高興起來。
對此,王振倒是沒有計較那么多,開始認真的發錢。
很快,隨著時間過去,一大堆擺放的整整齊齊的紙錢,整齊的擺放在籮筐之中。
“小娃,孩他爹,吃飯了,順便去叫爸媽起床。”
王振這邊剛把紙錢發好,灶火屋里面就傳來王媽的叫喊。
“好的媽,我們這就來。”
“爹,哥你們先過去盛著吃,我去叫爺爺奶奶。”
回應完王媽,王振對著王爹和王亮說了一聲,便來到了里屋。
“來,小振,攙一下你爺爺。”
王振來到里屋的時候,王爺爺和王奶奶已經起床,看到他過來以后,王奶奶對著他招呼到。
老人家別的不怕,就是怕冷。
因此,一般情況下,兩位老人吃完飯以后,便會去床上躺著,或者睡覺。
“好,走,爺爺,慢慢的,別著急。”
聽到奶奶的話,王振走到王爺爺面前,攙扶他起來以后,小聲的說到。
王爺爺聽了,雖然沒有說話,但是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王振的支持,在他和王奶奶的攙扶下,來到了堂屋的桌子面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