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
“雞上萬只都可能不夠賣?鴨鵝那?”
“以小河水域的大小,那怕及不了陸地,可是二三十畝還是有的。”
“這么大,養不了上萬只,加起來五千只還是不難的。”
“至于豬,這個東西就沒必要多養了!”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豬并不是吃草的,還喜歡到處亂拱,太多的話,會破壞農場的生態環境。”
“因此,在我的想法之中,豬的數量保持不變。”
“雞鴨鵝,雞一萬只,鴨三千只,鵝兩千只。”
看到大家都看向自己,王振贊賞的看了小姑父一眼,把自己心中經過推算的數目說了出來。
“雞鴨鵝的數量,經過你這么一說,我倒是沒有意見,可是豬才十頭是不是有點少了?別說游客吃了,就算是咱們家都不夠吃。”
聽到王振這么一分析,王媽略微沉吟了一下,再次提出了豬的問題。
農村都愛吃豬肉。
尤其是王家人多,有時候還是干的重活,每天的豬肉就少不了。
這種情況,一個月一頭豬還可能不夠吃,并不夸張。
“不夠?那為什么一定要在農場里面養嗎?”
“老媽,你難道忘記了咱們村里面可是一直都有養豬的傳統。”
“咱們一家的農場養的不夠吃,我們完全可以發動村民們一起養。”
“雖然村民們的豬不可能散養,可是依舊是吃剩飯剩菜,以及麩子長大的,肯定會比外面養殖的好吃。”
“到時候,等到村民養的差不多了,我們再回收回來,賣給游客一樣。”
聽到王媽的擔心,王振笑著把自己想到的對策說了出來。
養豬太破壞環境了。
他不想因此破壞農場的生態。
因此,早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王振就已經想到了村民這一茬。
要知道,在農村了沒有喂飼料的說法。
正常都是買了豬以后,人吃稠的,豬吃稀的,麩子,玉米面,紅薯,南瓜,只要不值錢的東西,都是農村豬的口糧。
這種情況下,一年下來,一頭豬也不過能長一百多斤。
按照豬肉價七到八塊左右,一頭豬也不過七八百到一千不等。
因此,正常來說,在農村養豬的人家,都是準備養著吃。
不過,那是以前。
按照王振的想法,他準備和村民們達成合作,提供豬崽讓村民們負責養豬,他則等豬養成以后收購。
至于收購價肯定不會像一般豬販子那樣給的特別低了,而是準備按照雙倍的豬肉價,十五一斤收購。
不要擔心他會賠錢。
因為王振轉手賣給游客,可以賺的更多,還能得到游客的信任。
“和村民合作養豬?怎么個合作法?”
看到王振越說越遠,又說到了和村民合作養豬的話題,王家人都一臉好奇的看向王振,有點摸不到頭腦。
“是這樣的,這不是考慮到豬養多了破壞農場環境,我一直都在想,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我就想起了咱們家在我小時候養豬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