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這是我們全爺的誠意
所謂的窮文富武,在漢唐時期,武人地位高,非軍功不得封侯,所以這個道理還是比較正確的。
可是,到了明朝,這個道理卻不太適用了。武人的地位低,而且成就非常有限,當然,相對而言,習武的兵刃和營養花費,遠遠不如讀書的成本。
一個讀書人童生,雖然可以參加科技考試,其實考中的機率極低,為了有考中,就要報考各種各樣的補課班。
與后世幾乎一模一樣,窮人的孩子買點資料自己學,富人的孩子請名師家教和私教,進行一對一教學。
其實,讀私塾或者官學,花費不算大頭,花費最大的一個環節是屬于私教。
明中葉以后,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逐漸拉開,南方富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資逐漸加大,這直接導致,南方中舉人數遠高于北方。
如應天府的趙可懷,請著名經師莊廷臣,“命一承舍具聘書,每年具修脯二百四十金,別具彩緞二、銀花二,令本地府縣等門延請”,并讓其“館幕府三年,訓其兩子,后次子中式”。
由此可見每年課外請名師補習費用高達240兩,平均每月20兩。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學費,還要有比如說,吃、住、穿衣、仆從和傭人,七加八加起來,每個月三十兩都不止。
當然,也有更貴的。來自江陰的徐氏“以五百金為脯挺,延致家塾,徐二子亦既中鄉科”,即每年補習費500兩,平均每月42兩左右,這對于普通家庭是無法想象的。
除了聘請經師的費用外,明代童生備考科舉還要花錢購買各類書籍等備考資料,明代時的復習資料叫試錄,一本大概3錢,整個備考過程所需的試錄最少也要三十到四十兩銀子。
事實上,也就明末糧食價格提上來了,按照萬歷年間的糧價,四十兩銀子可以買八十石大米,這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孫祖望連吭聲都不敢吭了,他是舉全族之力,數千戶畝供養出來的一個秀才,可是指望著他能高中舉人或者進士,可不是讓他給東家頂牛的。
失去全旭給的十兩每個月束修,他可不好找這樣高薪的工作。
牛金星張了張嘴。
全旭冷著臉,望著眾學生道:“我也不是開善堂的,開設金梯書院的本意,就是為了多培養一些做生意的幫手,能夠會識字,能寫能算就可以了,咱們這個書院不收學費,但是要考核,三次考核不過,就要退出書院,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在可造之才上面,諸位,要努力啊!”
“遵命!”
眾學生整齊地鞠躬。
全旭雖然說得直白,其實學生們都非常感激全旭。
如果不是全旭,他們一輩子大都沒有希望摸到書本,更別說穿上瀾衫。
牛金星似乎明白了全旭的用意,他不再糾結這個問題。
全旭道:“這些學生不見得人人都是讀書的好苗子,優中選優,實在不是讀書的料,就讓他們從事帳房、或者其他事,挑出來的好苗子,給他們再買筆墨紙硯,讓他們進修,參加科舉,只要金悌書院中一個秀才,我獎勵十兩銀子,一個舉人,就是一百兩,進士三百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