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
“去做事吧!”
全旭指了指正在建設的工地方向:“那里將來建好的宅子,有你一套,但是,是一進院子,還是兩進院子,或者三進院子,就看你的表現了!”
“謝全爺!”
全旭如今最關心的事情,不是建筑城堡,也不是燒制磚瓦,而是銀幣的生產。
起初,全旭以為制造銀幣的工藝非常簡單,無非是沖擊壓,把銀坯放在模具中沖壓。
事實上,在萬能的百度科普之下,全旭這才發現,銀幣生產非常復雜繁瑣。
僅僅在磨具方面,經過數控機床的數控激光噴砂雕刻,模具細微美容,研磨,當然這些工藝全部在后世完成,非常耗錢。
沖壓機不值錢,可關鍵是模具實在是太值錢了,
從配料、粗坯稱重、粗坯成型、粗坯清洗,表面圖案沖壓,洗餅鍍膜等工藝環節。一次沖壓,根本就不能成型,必須反復沖壓,才會讓銀幣表面的圖案更加圓潤、飽滿。
雖然明末的人工成本非常低,只是非常可惜,銀幣制造的技術門檻有些高,而且更為關鍵是無論是沖壓機、數控機床,電爐都需要非常耗費電能。
全旭無奈之下,只要就地租用體育工廠的廠房,聘請一些從鋁廠退休的老技術工人,參與生產制造。
好在中國不是以銀幣作為貨幣單位,私人生產銀幣,屬于紀念幣性質,并不違法。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準備,全旭采購或租用了足夠的生產設備,在經過反復調試之后,終于,開動了生產線。
體育工廠原本的生產能力,相當,第一批工業白銀二十噸,加上一千噸錫,一百公斤鉛,制造了第一批銀元,這些銀遠與袁大頭和孫大頭不同。
全旭為了省事,每一枚銀元重三十七點三克,與一兩銀子持平。
不過,這并不是純銀,而是銀錫合金,含銀量為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之四的錫和百分之一的鉛。
重達一兩的銀元,正面是一把錘子和斧頭的交叉圖案,上面還有“全氏銀行,平庫一兩”的字樣。
背面則是華表的圖案。
第一批銀元一共鑄造了五十六萬多枚,也就是相當于銀子五十六萬兩,僅僅用了四天時間,就生產完畢。
這個生產效率,是明末完全不具備的。
五十六萬余枚銀幣,裝在一只經過改裝的集裝箱里,就在全旭準備返回的時候,他又接到了蘇彤的電話。
“全董,告訴你一個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
“那顆七百五十二斤重的銀冬瓜,被一名神秘土豪,以五千五百萬元的價格拍賣走了。”
“干得不錯!”
全旭想了想道:“銀冬瓜,我還有十幾顆,過幾天給你送過去,當然,重量沒有這一顆大,你繼續拍賣了!”
全旭攜帶著這五十六萬枚銀幣,很快就回到明末。
抬手看了看手機時間,剛剛早上八點多。
全旭拿起對講機:“三娘,你讓人通知一下陳應,讓他過來一趟!”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