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章一個智慧且相當胡扯的故事
孫承宗在擔任遼東督師期間,利用建奴擅長野而短攻堅的特點,的城堡、兵臺的保障,他將明軍防區一步一步地擴展開來。
但是,無論建筑城臺或兵臺,這都需要錢,天啟朝的軍費增加,也成了孫承宗的第一原罪,有人甚至稱孫承宗為大明滅亡第一罪人。
孫承宗擴軍是確實有其事,從五六萬人馬擴充到十四萬人,他也清楚遼東成了大明一個巨大的沉重包袱,所以他也在努力自救。
孫承宗向朝廷上書:“從其他軍鎮調來的兵利于速戰,本鎮的兵利于久守。現在山海關內外聚集了秦、晉、川、梁、燕、趙各地的官兵,耗費巨大,日久必坐困天下。現在欲進則不足,久守則必變,所以士兵必須在本地遼民中征用,故隨遼人之便,安插于兩衛三所二十七堡間,以土屯土。”
這就是所謂的“以遼人守遼土養遼人。”
與袁崇煥的這個嘴炮不同,孫承宗是實干派。
“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頃,官屯銀一十五萬有奇,塩錢利銀三萬四千有奇,采青省餉部銀十八萬。”(見《崇禎長編》卷十三。
他的遼人守遼士養遼人之策,事實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五千傾地,不是公傾,而是傾,既一傾為一百畝,既五十萬畝。
遼東的土地算不上貧瘠吧,哪怕一年只收一季,按照畝產一石計算,歲收就是五十萬石,事實上,
孫承宗背上軍費開支巨大的鍋,也不太合適,按照明朝食貨志記載,
遼東:主兵,屯糧二十七萬九千馀石,荒田糧四百馀兩,民運銀十五萬九千馀兩,兩淮、山東鹽引銀三萬九千馀兩,京運年例銀三十萬七千馀兩;客兵,京運年例銀十萬二千馀兩。
哪怕把糧食計算到每石二兩銀子,遼東兵的軍餉開支仍不足百萬兩銀子,遠遠不及袁崇煥出關的時候攜帶了四百八十萬兩。
正所謂漢奸公然建廟,忠賢滿身臟水,此時的大明第一“罪人”,仍舊不遺余力的擔當著大明的糊裱匠,極力試圖挽救大名這艘快沉的破船。
在袁崇煥在山東黃縣兵敗,身受重創的時候,崇禎皇帝給袁崇煥派出了三十多名太醫,又攜帶了二十多輛貴重藥材,前往登州為袁崇煥治傷。
而且,一字未提要處理袁崇煥的事情。
同時,他又提前想起了孫承宗孫閣老,蒙詔原官起用,夕聞命,朝就道,不過他還沒有進京,就在豐臺被袁可立堵住了,并且獻上籌建講武堂,以生員充任軍官的思路。
大明重文輕武,像漢唐時代,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文武全才,放眼整個大明朝,也是屈指可數。
如果可以平衡文武之爭,解決軍隊戰斗力的問題,這絕對是一場大善舉。
孫承宗很快就在酒肆之內,寫下了《請籌建保定講武堂事》的奏折,準備在入宮湊對的時候,向崇禎皇帝稟告。
而與此同時,孫承宗也記住了袁可立的得意門生全旭。
在明代的師生,其實更是一種利益聯盟。
全旭雖然沒有入學,他已經是貢生的預備名單了。
袁可立要收全旭為學生,自然會對其調查,當然按照陳應轉述,以及全氏族譜對照,他將準備材料,以河南學正遞交上去。
全旭就可以恩貢的身份,畢竟,全氏在南宋時期,可是滿門忠烈,與趙官家共赴海難的烈士后裔。
正所謂,朝廷有人好做官。
事實上,只有上面有人,路子就比普通人走得更順。
袁可立愿意收全旭為學生,主要是考慮到,全旭對他有用,如果真的沒用,他也不會搭理全旭。
更何況,全旭替東江軍送去給養,間接幫了袁可立的大幫,也是鼓動著袁可立復起的關鍵人物。
這也算是投桃報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