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國帑不足拿什么去消除這么大的隱患?
朝廷沒錢,可到處都是用錢。
最關鍵的根本就是錢。
加征加派搜刮小民,只會使民眾不堪其負而動亂不休,朝廷想要將廣開財源的對象從田丁稅加派轉移放到商稅頭上,也就是減輕小民的負擔,讓地方上的世家豪族多承擔一些,大思路是正確的。
只是非常可惜,商稅增收觸及到士紳大族以及地方上的根本利益,阻力之大也是難以想象的。
無論是開源還是節流,其實關鍵的問題不是討論,而是實施。
從崇禎元年到崇禎二年八月,已經兩年多了,這個問題依舊沒有吵出一個結果。
孫承宗膩煩了朝廷黨爭卻苦于無力掙脫,眼下山東匪患難解。
他愿為王驅,鞠躬盡粹、死而后己都在所不惜,只可恨,中樞視他如猛虎,鎖住了他的手腳才安心。
名義上他是大軍統帥,十幾路監軍,吃拿卡要,對于原來并不充裕的軍費來說,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袁可立按在楸木棋盤兩邊嘆道:“我多年來只關心兵事,對國帑補足之事,見解卻淺了,實在沒有什么能拿出來獻丑的拙見……”
登、萊兩地為秦陳兩賊兵禍肆虐,現如今依舊是滿目瘡痍,依舊沒有恢復昔日之景色。
孫承宗笑而不語。
他不相信袁可立并沒有意見,只是他不敢說。
“不過,我那學生全旭精通楊朱之道,他遣人寫信,不日將抵達登州,或許,他可以提出治癥之良方!”
孫承宗其實并不相信全旭能有什么好辦法,在他看來,這是袁可立的政治智慧,用學生的嘴把方法說出來,事情還有緩和余地。
如果是袁可立提出,無論是上折子,還是私下議論,恐惹非議。
……
在登州的孫承宗和袁可立為難,京師的崇禎皇帝同樣為難。
每天的朝會,幾乎成了菜市場,官員們像潑婦一樣,大吵大鬧。每日彈劾錢龍錫的彈章都要用竹筐裝,有時一個竹筐還裝不下。
這些彈章讓崇禎皇帝看得頭大眼昏,更重要的是他非常生氣。
也可以說,彈劾錢龍錫就是在打崇禎皇帝的臉,畢竟,想要淘汰冗官是他的想法,為朝廷節省資金,也是他的本意。
只是,剛剛試探了一下,朝臣們的反應實在是太劇烈了。
現在眾臣們上書彈劾只是一方面,還有請愿,就連國子監的監生們也參與了進來……
總之,一地雞毛。
所謂什么樣的環境,造成了什么樣的人性。
崇禎皇帝萬歷朝的國本之爭延續二三十年之久,他們老爹的地位搖搖欲墜,好幾次連小命都不保了,他和天啟帝也跟著擔驚受怕,一夕數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