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把皇太極架在火上烤。
后金沒有什么文化底蘊,爭論完全像吵架,而且像菜市場潑婦罵街一般,不時的帶著人體器官或者對方女性親屬的關切問候。
就在后金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同樣,大明也在后院起火。
戰爭的根本,還是因為經濟。
皇太極在入關以來,總共打了三場大規模超過三萬人馬的戰爭,在這三場戰爭中,他都是贏家,全旭雖然殲滅鑲紅旗一部,可是事實上,并沒有傷及皇太極的根本。
現如今,入關的后金八旗仍舊有一百三十二個滿編牛錄,受到損失的牛錄也有二十多個,四萬五千余后金精銳,仍舊是一支非常龐大的力量。
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急轉而下。
緩緩圖之,就成了最好的辦法。
然而,問題是隨著皇太極敗退,退至遵化城外,在這個時候,朝廷中有人開始作妖,上書請求崇禎皇帝命孫承宗速戰速決。
這倒不是崇禎皇帝看不到事情的核心,此時的崇禎就像長平之戰時期的趙王一樣,有心殺賊,奈何無力回天。
可是問題是,朝廷太窮了。
養活京師二十萬大軍已經費力,更何況還有十余萬客軍,這些客軍每天人吃馬嚼,耗費了太多糧食。
崇禎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崇禎皇帝傳旨兵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孫承宗主持軍務,與皇太極決戰。
這個玩笑有點大,現在入關的后金軍隊占了后金超過七成的軍隊,如果明軍有實力殲滅這支后金軍隊,那么后金活該被滅亡。
可問題的關鍵是,明軍其實就是一個樣子貨,將皇太極從京師“擊退”,并不是真正的擊敗,而是皇太極擔心后路斷絕,自動撤退,此時的后金軍隊編制健全,裝備齊整,糧草充足,根本就不是一支敗兵。
然而,明軍明明擁有二十余萬,非常可惜,這些兵馬包括十六位總兵,十七位副總兵,五十三名參將,外加一百多名游擊率領。
雖然名義上明軍建制完整,事實上卻亂成一團,而且有的總兵僅四五千兵馬,甚至不如全旭這個參將。
孫承宗也沒有辦法,皇帝有旨,命他率軍決戰,他只能遵從。
于是,孫承宗在通州召集各鎮總兵議事。
不過,在這個時候,全旭也忙得腳不
當然,如今全旭手中掌握著七萬余人,攻戰遵化城之后,全旭將大營與遵化城相聯接,同時,針對麾下民眾,進行了整編。
首先是騎兵部隊,擴編成六個團,成立騎兵旅。
(前文數據計算有誤,已經更正)
每個騎兵團下轄三個司十個旗,共五百人馬。
六個騎兵團,就是三千人,戰馬六千余匹。
再次就是三個炮團,擴編至六個炮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