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如果翻開大明的輿圖,其實并不難發現,全旭所領導全家軍與工業黨,就像一個張開血盆大口的巨人,隨時準備擇人而食。
就在全旭忙著向臺灣擴張的時候,位于懷遠鎮的全家軍第六旅也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完成的鞏固階級,也用了兩年的時間,磨尖了爪牙。
陳應、羅世明、崔成友、徐彪這個四人組,倒是沒有使用過份夸張的裝備和武器,而是依靠著全旭建立的基礎,發展強大自身。
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懷遠鎮的第六旅,擁有步兵十二個團,騎兵四個團,炮兵三個團,共計十九個團共計一萬六千余步騎精銳,除了戰兵,懷遠鎮還有民團共計四萬余人。
不錯,現在的懷遠鎮擁有了二十萬余人口,其中將近一半,都是洪承疇俘虜的流民軍。大明王朝并沒有控制河套,而是控制了河套南部的銀川平原一半。
不是大明不想控制肥美的河套平原,而是不能,鄂爾多斯高原其實是蒙古高原面向陜西、寧夏的一個制高點,蒙古人對陜北高原和銀川平原形成泰山壓頂之勢,一旦蒙古騎兵呼嘯南下,就像從高原上山洪爆發般傾泄而下,滾滾鐵騎足以在瞬間將一切抵抗輾成齏粉。
在明初的時候,大明軍隊保持著足夠強悍的戰斗力,還可以保持河套,在土木堡之變以后,基本上對這一塊算是放棄了。
在這兩年向河套平原發展的懷遠鎮公平軍,其實也沒少受到蒙古人的劫掠,騷擾。然而問題是,蒙古人打仗雖然不行,可是他們勝在靈活,抽冷子占一下便宜,馬上逃走,只要逃進鄂爾多斯,懷遠鎮也拿他們沒有辦法。
不是蒙古人戰斗力有多強,而是因為鄂爾多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魔鬼三角區,這個鬼地方最大的問題就是水資源匱乏,地表幾乎找不到河流,只有一些湖泊點綴在草原與沙漠之中,不過由于沒有水源補充,也沒有河口洪湖水排泄,這些湖泊十個有九個是咸水湖,誰要是渴瘋了跑到那里去灌上兩口,那滋味絕對是終生難忘的。
鄂爾多斯高原那反復無常的氣候也是一個異常嚴峻的挑戰,在如此極端的氣候中,農耕是無法進行的,莊稼根本就種不活,而放牧同樣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因為就連牧草想長起來都不容易。
在長達兩千年的漢人與游牧民族的反復博弈中,從來就沒有哪一方真正去占領過鄂爾多斯高原,極度匱乏的水資源,惡劣多變的氣候,這里既不能農耕,也不能放牧,不管是農耕文明還是游牧文明想占據它,并且在上面站穩腳跟都是異常艱難的事情。
懷遠鎮的公平軍占據了河套平原,并且成功在河套平原上開墾了二百六十多萬畝田地,以及種植了六百多萬畝的人工草場。通過不斷的向河套平原遷徙,這里已經擁有了足足十六萬人口,以及新建立的一百多個鎮。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平軍必須占據鄂爾多斯高原,必須建立一道河套平原的屏障,向鄂爾多斯進攻,最困難的不是軍事上的進攻,而是如何在氣候惡劣的環境中,留下來。
開發鄂爾多斯,其實也是全旭的發展戰略。
對于漠南漠北來說,中原王朝只要強盛,別說打下漠南,就算是漠北,貝爾加湖湖畔也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想要留下來,那就非常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