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其實并不是什么有學問的人,經過這道歷史長廊,他總算明白了鮮卑崛起,東胡與烏恒、以及三國并立,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高句麗之爭,以及安東都護府的建立。
這道歷史長廊,直到大明痛失遼東,全旭引全家軍東進遼東,匡復遼東,遼東開始興旺發達作為結束。
這座占地四千五百余畝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樹立民族英雄一百二十八位,包括蘇定方,薛仁貴,杜松等等,原本還要樹立盧象升與全旭,全旭沒有同意而已。
崇禎看完這些東西,又參觀了水輪車、蒸汽機還有大明英烈館,有些不解:“這座園子花了不少錢吧?”
“沒錯,土地不算,光建造成本花了八萬兩銀子,后來又加上綠植和幾座銅像,火炮等物,差不多十萬兩銀子!”
“有意義嗎?”
全旭突然笑了:“敢問陛下,何為帝王之道?”
崇禎道:“為帝王者,審時度勢,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心寬以容天下,胸廣以納百川。”
知道為君王之道,但不代表會用。
就像全旭的全家軍訓練之術,簡單歸納下來就是軍紀嚴明,賞罰公平這個八個字,這八個字說出來簡單,可真正想要做到那就太難了。
為帝王者應該要有氣魄,口才,不一定博學,但不能缺乏常識,不一定會做,但一定要會用人,善于招攬人心。
這其實,最典型的就是劉邦,作為大漢的開國皇帝,他是能不及蕭何,謀不及張良,武不及韓信,別說韓信了,像周勃,曹參、甚至樊噲都不如,可是,他偏偏成就了帝王基業。
他很多時候,會被項羽逼得走得無路,很多時候,也會被追得山窮水盡,可問題是,作為一個組織的靈魂,他從來沒有失去信心。
“陛下做到了嗎?”
“朕沒有做到!”
崇禎有些尷尬。
他其實并沒有做到。
魏忠賢可以殺,但是至少讓曹化淳,哪怕是高起潛另立山頭,與文臣可以搏斗,結果倒好,隨著魏忠賢倒臺。
無論是曹化淳和高起潛,包括王承恩,他們誰也不敢與文臣對抗,平衡已經打破了。
政治斗爭的本質就是平衡,如果沒有制衡,那就像李隆基時的安祿山,他不反也得反。
崇禎就是沒有基本盤,親手打破了平衡。
他的自己錯誤的道路上,其實越走越遠,如果全旭是崇禎皇帝,他其實是不會允許全旭這樣自己發展。
現在,崇禎已經失去對遼東的制約。
崇禎對全旭的信心也好,籠絡也罷,其實改變不了什么。
帝王心術屬于權術范疇,簡單來說,帝王之道就像是藥方,而帝王心術就是使用說明。做到心口不一,做到心里的想法想讓誰知道想不讓誰知道,能忍人所不能忍,就算是面對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的人在必要時候都要能做到跟親兄弟一樣,這些都是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