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零章放手是為了得到更多
崇禎和全旭在晚上離開了青崗鎮,返回復州灣的行宮,這一路崇禎沒有沒有坐車,而是騎著馬與全旭慢步走著。
走出魯柱子所在的村落,沒過三五里就遇到了荒蕪之地,大片大片的土地,逞未開化的狀態,灌木叢生,野草枯黃,隨著搖曳著。
崇禎指著這里問道:“這是何處?”
“這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旭指著這個占地面積四五千畝的空地道:“陛下要不要過去看看?”
“這個時間……”
“無防,白天這里有很多百姓會來!”
全旭笑了笑道:“只有晚上,這里才會清凈!”
轉角走到大門口,所謂的大門口,就是一座復制的復州城,當然,復州衛城當時是駐扎著復衛州,東、西、南、北各一個千戶所,城池面積并不比中原的城池小。這里其實只是一個復修的復州衛城。
城墻高三丈,只有一堵墻,長約八十米,周圍連圍欄都沒有,只是一座孤立的城門,上面鐫刻著復州衛三個隸書大字,古銅色的城門,左右兩側各燃燒著一個火炬。
一名左臂殘疾,身穿著全家軍軍裝的門衛,坐在門崗亭里,昏昏欲睡。
聽著遠處的馬蹄聲傳來,隨著火把的照耀下,那名斷臂退伍兵急忙起身,另外一名躺在里在睡覺的瘸腿退伍兵也掙扎著爬起來,二人攙扶著,站得筆直,他們一臉虔誠地向全旭敬禮。
“卑職,拜見侯爺!”
“辛苦了!”
全旭向殘疾退伍兵還禮,對于老部下,全旭還是非常關心的:“你們身體怎么樣?”
“還好,吃得好,穿得好,與兄弟們相比,我是幸福的!”
在獨臂老兵的引領下,全旭和崇禎等一行人來到這個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心,這里松柏成行,顯得有些陰氣森森。
這里的道路是用水泥鋪成,崇禎已經免疫了,水泥路在遼東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率先進入的就是歷史長廊。
全旭一邊走,一邊向崇禎介紹:“自古以來,遼東都是咱們大明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誰也改變不了,早在五千年前,這里就人類居住,早在周朝滅商,周文王就將其弟姬奭于燕地,是為燕召公!”
這座歷史長廊,則用浮雕與石像和碑記相結束,鐫刻著新時器時代的復州,以及人類生存的痕跡,在周朝時期,建立燕國,這里就屬于遼東郡。
這是浮雕上雕刻著,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手持大鉞,燕召公奭手持小鉞,左右夾輔周武王舉行祭社大禮。
接著的浮雕就是山戎來襲,燕國無數城鎮被山戎焚燒,復州城也被燒成廢墟,無數百姓被山戎人踩在腳下,真正的尸骨如山,人頭擺成京觀。
哪怕所有人不懂歷史,只要來到這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就可以看到一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
與大歷史背景相結合,像齊桓公“尊王攘夷”,燕國恢復故土,什么惠公奔齊,擠身七雄,合縱成王、子之之亂,、燕趙之爭、昭王納賢,伐齊破胡,包括荊軻刺秦等著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