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零章為官之道
大明的讀書人被人尊敬,其實不僅僅是因為讀書人的地位高,其中就有一部分是迷信因素。
古人認為認為讀書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是不能得罪的。他們把讀書人視為神明,畢恭畢敬,連土匪山賊對他們都很尊敬。
劫匪們多出身草莽,他們對讀書人存在深深的敬畏,要是有個讀書人愿意留在山寨入伙那是燒高香的事,讀書人要是不愿意留下他們也不會為難,畢恭畢敬的送下山去。
萬一得罪讀書人,別說官府不答應,就是他老娘和老爹這一關也過不去,非用鞋底子抽死他們。
讀書人惹不起啊。
這一切,都隨著讀書人被貼上了標簽,比如說后世的專家變成了專家,教授變成了叫獸,這并不是世風日下,也不是人心不古,純粹是他們自作自受,因為他們為利益集團發聲,在現在的經濟社會中,因為那些專家和教授有知識、有文化,有聲望,于是,信口雌黃,顛倒黑白。
大明雖然尊重知識,可是讀書人卻把老百姓當成傻瓜來欺騙,當這些違反客觀規律的言論,就是一鍋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不可否認,大明的讀書人不全是壞蛋,還是有不少人有理想,有抱負,也確實是想著修身齊家平天下,可奈何,吃人飯不干人事的太多了。
這個階級已經被玩壞了,就像后世的專家,現在他們在發聲,老百姓已經不認可了,就算是正確的,也會有人來質疑。
因為,無良專家和教授,已經透支了這個群體的公信力。
崇禎的關注點從來沒有這些問題上面,他從天津上岸以后,就拉著全旭同車而行。
“遼東人口有三百三十萬戶,一千四百萬人?”
人口就代表著力量,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后世的以色列不是五六百萬人,而是六七千萬人,那么以色列絕對可以發展成一個超級大國。
可惜,沒有人口,一切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回稟陛下,正是!”
全旭對于這些數據其實早已了然于胸,一千四百萬人只是遼東的人口數量,如果算上臺灣、瓊州府和呂宋,全旭治下的人口將是兩千三百萬人左右,與同時期的法國人口相當。
崇禎長長嘆了口氣,他現在不知道怎么了說了。
用他心里的想法,僅僅是打個盹的功夫,遼東已經奇跡般發展了起來,就像建奴在遼東,簡直不可思議。
現在的遼東雖然沒有表現出來危害性,可問題是,誰敢保證遼東會不會和建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