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一章帝國黃昏
崔成友百思不得其解,大明對于商人只征收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稅,可商國對于商人的征稅卻非常高,接近百分之十五。
孫傳庭笑道:“吾王廢除田畝之稅,以易稅收取,眼下陜西百姓能有一口糧食果腹就不錯了,他們不會賣一粒糧食,也就是說,陜西一省,吾王只怕一兩銀子的稅也收不上來!”
中國的老百姓不關系政治,他們不在意誰當皇帝,反正在他們眼中,無論是誰做皇帝,也輪不到他們。
他們只知道,大明的皇帝不僅僅向他們征收正常的夏秋兩稅,還有沉重的徭役,沉重的雜稅,當然也包括了遼餉的攤派。
正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與全旭相比,崇禎這個皇帝卻要差得多了。
全旭是一個多么好的人啊。
百姓種地,不收稅。
百姓遇到災荒年月,可以提供貸款,而且只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這樣的利息,可以說千年以來,根本就沒有這么低的利息。
他還建學校,讓百姓的孩子免費入學,只要孩子將來學成歸來,可以當軍人,可以當官員,也可以做工,即使是做工,收入那也比地主收入還要高。
崔成友其實是當局者迷,遼東的移民可以說河南居多,其次就是陜西,再次才能數到山西和山東,那些在遼東混得風聲水起的百姓,時常向舊時的鄉親顯擺,自己現在過得是什么日子,有多少家產等等……
這些消息傳遞的速度雖然慢,但是,整個陜西對于全旭治下的遼東,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他們這些百姓,可以清楚的判斷出什么是城管,什么是居委會,什么是內衛,什么是議員,什么是代表。
用老百姓的話說,作為代表,那就是大明士紳的專利,在遼東,你只要種田種的好,做工做的好,或者說為人處事比較公道,那就可以成為議員或代表。
在遼東執行的就是集體民主制度,而且是一級選一級,比如說,要想成為甲長,必須獲得所在十戶人家過半數的支持,想要成為保長,至少要獲得所在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支持你,那么鎮長則是需要全鎮一半以上的人員支持。
這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大明的官府,只負責收稅,其他基本上不管事,可是全旭的那些官員,可管的事情就多了,雨水不足,需要帶著百姓修繕溝渠,提高糧食產出,改善地理環境。
另外就是,全旭的每一道政令,可不像大明,政令不出縣,而全旭的命令,則是直接通過一級往一級傳達,而且報紙可以傳達到每一名百姓耳朵中。
現在幾乎所有的陜西百姓,都知道,全旭不向農民收稅,農民只有在賣糧食的時候,他們會收所賣糧食的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不等,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農民種的糧食,勉強夠吃,他一分錢的稅都不用交。
沒錢吃飯,只要肯出力氣,就不會餓死。
在沒有比較在沒有選擇的時候,他們只能服從大明的管理,在可以選擇的時候,百姓們自然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事實上,陜西易幟并非一帆風順,至少有十九名縣名被憤怒的百姓活活打死,超過一百七十余家士紳被百姓沖擊之下,家破人亡。
全旭知道陜西易幟的消息時,他正準備前往懷來,根據李彥慶的匯報,他發現了多鐸,并且用三千余人馬,將多鐸包圍在了懷來城。
“王上,有心事?”
袁樞作為商國國防部部長,他看了足足大半天的情報,看得滿眼昏花,好不容易躲會閑,就看到全旭拿著一封信,在那里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