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皇?被楊堅取過了。
建隆?被趙匡胤取過了。
天命?被野豬皮用過了。
隆武?這個年號似乎只是南明朱聿鍵的短命年號。
算了,全旭不管了,這事就交給沈明澤和那幫大臣頭疼去吧,全旭的原則是,一定要霸氣,一定要吊炸天。
隨著崇禎禪位詔書的頒布,也在法理上證明了全旭的合法性,湖廣總督洪承疇馬上向全旭上表稱臣。
福建總督也開始主動派人與全家軍接觸,商議易幟的問題。
最先易幟的問題則商國,商國國號率先被取消。
商國政務院,正式向南京,浙江、福建、廣東,河南、湖廣、江西、廣西、云南、四川、貴州發布政令,督促他們易幟。
其次是,全家軍的軍旗,再次更換,這不是整編,日月旗是大明朝的國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明朝是有國旗的。
隆慶開關以后,由于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明朝船只按照國際上的標準懸掛了一種旗幟以區別于葡萄牙、荷蘭等國船只的國旗,成為當時事實上的中國國旗。
日月旗并非笑傲江湖里的那種日月旗,旗幟由紅日、黃月重疊的圖案和藍底組成。藍底代表青天,象征著我大漢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
日月重疊即是“明”字,代表大明,位于旗幟的正中不偏不倚,是取中國位于四方之中之意。
旗幟中央的黃色又代表著漢人的膚色,象征著大明是漢族人建立和統治的國家,黃色位于中央,意指大明將漢族的利益視為核心利益。
紅色的光芒是太陽的光芒,又象征大明屬于火德,亦指統治大明的朱姓皇族。十二道光芒即指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光芒位于青天之上,表示大明光輝時刻都在普照萬方。
乍一看上去,這個徽章有點像國民黨的青天白日。
具體同盟會當初有沒有借鑒洪門的會旗,就不得而知了。
這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十六師前鋒四千五百余騎兵抵達北京東南的豐臺,而第七師前鋒則抵達北京西南的良鄉、固安一帶。
也可以說,皇太極就算拿下京城,他失去了南下的機會。
最為壯觀的還是全家軍的補給線上,從遼東到張家口,從河套到張家口,從大名府到真定府,從登州再到河間府,蜿蜒數千里的后勤線上更是熱鬧非凡。
數不勝數的馬車、驢車來回奔波,將軍械彈藥、被服食品等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全家軍各部其實都是輕裝上陣,沉重的火炮都讓他們甩到了后面,現在后勤部隊快馬加鞭的追趕,火炮和大量炮彈以最快速度送往前線。
同樣有大量的補給源源不斷送往真定府和河間府,有力地支援這兩個方向的戰事,過多的補給送往這兩個方向的后果就是,全家軍再次展現了其侵略如火,快如疾風的特點。
現在的全家軍將士心中都憋著一口氣,就太祖當年下達命令百萬大軍渡大江一樣,各部都開始自動尋找戰機。
由于整個陜西幾乎全部淪陷,滿清兵鋒直抵潼關外,剛剛完成整編的全家軍第十五師,就開始分批東進,準備打清軍一個反擊。
南陽議事府在議長陳振豪的組織下,立即召開議會,南陽府下轄的兩州十一縣代表快速抵達南陽城,召開動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