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儒家學說,要改回原來的,像何以報怨?不再是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等等,
這一條一出,舉國震動,不知道多少士紳捶胸頓足,大呼華夏禮儀盡廢,國將不國,更不知道有多少學子跳出來示威,甚至以死威脅。
全旭的態度很堅決,想死沒有人攔著你們,我就是要這樣干,不服氣的可以造反!先問問帝國皇家陸軍的槍炮同不同意。
關于文官官制和教育的改革來得非常撤底,可以說是一劑虎狼之藥,藥效極其猛烈,對于沉疴難起的大明而言,這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如果能扛住這劑猛藥的副作用,前途無疑是非常光明的,而扛不住,就徹底完蛋了。好在現在大明已經被打爛了,而且有人成心要將那引起壇壇罐罐砸得更爛一些,將這張滿是污跡的紙撕個稀巴爛然后換一張白紙好重新作畫,也就不怕什么猛藥了。
在全旭的字典里根本就沒有“失敗”這兩個字,只有早一點成功和晚一點成功,失敗對于他們而言,只是晚一點成功而已。
他們根本就不畏懼這種翻天覆地式改革所引發的動蕩,有十幾萬新軍在手,誰骨頭癢了只管跳出來好了!
經過一輪激烈的唇槍舌劍,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的框架基本上敲定了。
全旭其實并不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并沒有太縝密的布局能力,憑能力而言,他并不算英明神武,或者智商多么高。
他只是中人之資,如果沒有掛逼,他其實什么都不是。
在這個時候,唐王朱聿鍵帶著一百萬兩銀子,來到京城。
他的本意是捐給全旭,畢竟這段時間全旭花了不少錢,又是打仗,又是興建道路、溝渠、修建學校,花錢的地方太多了。
全旭在看到唐王朱聿鍵的同時,終于忽視了一點忘記的事情,那就是關于大明的藩王制度。
全旭答應了崇禎,可以放過崇禎一家子,可是沒有答應一定要放過他們這些朱氏藩王啊。
大明的藩王,也是大明朝廷的一個沉重的包袱。
首先是數量太多,多到皇帝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親戚,多到藩王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子女。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真有這樣的事,歷史上不止一位藩王請求朝廷派官員到他們府上登記戶籍,幫他們弄清楚自己那一家子到底有多少人。
明朝宗室外延大。周、漢、唐諸朝,宗室出五服之外就不被列為宗室了,也就是說上不了皇室的家譜了,而明朝則不然,即使出五服也仍然得到皇室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