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窮奢極欲兩百多年之后,大明藩王集團這一特殊的團體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末日。全旭這個皇帝不愿意當這個冤大頭,新朝政府更不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于是,在軍隊的配合下,大明北方的藩王,像福王、周王、潞王、趙王包括長安城的秦王,統統他們既將被剝奪所有權力,變成平民百姓。
全旭雖然很討厭那些不爭氣的藩王,卻也沒有把他們往死里逼。在下令盡削天下藩王的同時,他還下令調查各省藩王的收入情況。
在抄家的同時,卻不是直接抄沒,而是給他們留下一定的生活物資,經過調查發現,大明的藩王和宗室,超過八成都窮得叮當響。
另外就是,所有的皇室成員,無論男女,都要接受官府組織的就業培訓,在就業培訓期間,給他們每個人發放四十五斤糧食以及一枚銀元。
如果在半年之內,當然,他們最好在半年之內學會一技之長,否則就等著餓死好了。
此外,全旭下旨,允許朱明皇室成員習武、讀書、經商,如果自認為有這個能耐的,甚至可以嘗試從政或者從軍。
對于那些罪大惡極的藩王,全旭就沒有這么客氣了,全部流放到澳大利亞去,讓他們去找崇禎。
全旭原本以為一改革又掀起了驚濤駭浪。
出人意料的是,居然沒有多少人跳出來反對。
絕大多數皇室并不留戀自己那皇親國戚的高貴身份,大明朝廷財政困難,很多王府的俸祿都欠到萬歷年間,除了有一個虛名之外,除了幾大有名藩王之外,大部分宗室的日子過得其實非常慘。
他們既不能工作,也沒有俸祿,田地也不多,日子過得讓他們憤恨不已。
在全旭削藩之后他們打起十二分精神,開始了新的生活,經商的經商,從軍的從軍,上學的上學,野心比較大的甚至嘗試著去謀個一官半職。
這一類屬于頗有氣魄和才學的,全旭朝幾乎將崇禎一朝的官吏一掃而空了,工業黨集團人才再多也顧不過來這么大的攤子,正需要人手,他們算是找對了時機。
頗有一些人靠著自己的天份和朝廷一些優惠政策,很快就在商界、政界混出了名堂,用事實告訴所有人,老朱家的子孫并不差,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總能闖出名堂的。
而闖出最大名堂的卻是曾經的唐王,原本歷史時空里的朱聿鍵。
朱聿鍵喜好兵事,他就在全旭身邊參軍,從一個小兵干起,一步一個腳印,后來,他成為大明歐洲遠征軍的總司令,雖然沒能當上皇帝,卻得到了任何一個大明的皇帝都無法得到的榮譽——歐洲征服者。
關于改革的朝會已經開了好幾天,由于大家都是朝堂外的人,對大明兩百多年來的積弊反而看得比誰都透,而且多數核心人物也是多年合作的老拍檔了,彼此之間的默契自不待言,因此每一項改革計劃都很快就能達成共識。
崇禎朝吵上幾年都吵不出個子丑寅卯的事情他們花一兩天就能制訂出個大致的計劃,然后交給下面的人去完善了,這效率,如果溫體仁他們知道了,非得被活活嚇得心臟病發作不可。
而這天,河北省高官向內閣拋出了新的議題:“陛下,民間民眾均擁有大量武器,好勇斗狠之風日盛,臣認為此風切不可長,理應收繳民間武器,以免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