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積累賢名”。
這是鞠子洲曾明確講述過的必要事情,嬴政雖然逼迫鞠子洲,雖然對他提出疑問,但嬴政卻絲毫不否定鞠子洲言語的正確性。
相反,他覺得鞠子洲是這個世界上最正確的人!
在趙國時候,嬴政是寄人籬下,寄住在自己的外祖家中。
幼年的嬴政在生活之中從未被苛待過,相反,他過的比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好得多。
因為趙姬的娘家是貴族。
貴族的生活品質,無需贅言!
但與一般正常的貴族相比,嬴政所接受的教育和所享受到的美好是極少的。
因為他的外祖、他的母親、他的老師,他所認識的一切的人都告訴他:你是一個秦人。
一個秦人,長在最仇視秦人的國度,思想上,嬴政是很受了一點苦的。
因此他對于他身邊的一切人和事都保有極大的懷疑。
懷疑之中會生出疑問和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正是他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這份懷疑此時也正是嬴政愿意相信鞠子洲的根本原因。
——因為鞠子洲的理論可以回答他的一切疑問!
那種早已經刻入骨髓的疑問和不信任都被鞠子洲的理論消解了!
“生產關系”理論能夠回答嬴政所能夠想到的任何疑問,甚至這種理論一度讓他感覺自己已經看透了世間種種。
而那種掌控“生產關系”,并且在關系之中占據主動地位的感覺也著實的令嬴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那是可以改變一切、可以決定一切的感覺!
這種感覺,嬴政從收服陳河在內的四名游俠時初次感受到,而后念念不忘。
他清晰的知道,這種感覺來自于何處,以后又該如何獲得。
而告訴他這一切的,是鞠子洲!
所以嬴政相信鞠子洲,如同他相信自己。
也因此,雖然嬴政很惱怒鞠子洲話只講一半,教東西遮遮掩掩,但他沒有反對鞠子洲的打算。
他依然嚴格的按照鞠子洲制定的計劃行事。
只不過,細節上,嬴政有自己的想法!
嬴政覺得鞠子洲在細節上做的極差——嬴政自己數次套鞠子洲的話,鞠子洲都絲毫沒有覺得不對勁。
這足以說明他在細節上、在防備和心機之上其實有很大漏洞。
所以嬴政覺得,大處按照鞠子洲的規劃肯定不會有什么問題。
但細節,還是需要自己來把控!
于是他行動了。
他帶著《邯鄲調查》,來見秦王贏柱,并且編造謊言,先為鞠子洲揚名。
先幫鞠子洲揚名,鞠子洲有了名氣,嬴政自己也就有了名氣!
這是學習自先前“范例”的手段。
君主們先讓人們承認他與土地的歸屬關系,歸屬關系成立以后,那么稅收也就具有了正義性。
嬴政學習完這個范例之后,覺得這種“間接”達成目的的手段簡直太好用了!
本來需要以暴力強迫的事立刻變成了不會有人反抗的事情。
這是多么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