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想要聯系的話,自然做得到的,但這也意味著周瑞答應了張三豐的請求,至于那種必死之境張三豐能不能救他……
大明世界線上的天下第一人,豈能以常理度之?
同樣經歷第二次幻想降臨,大明世界線上雖不如李和書中那般碾壓,卻也沒有多么驚險。
雖然他們并沒有人皇,但卻也群星璀璨。
他張三豐,當不輸李新徳。
若非如此,迦南何須在他與姚廣孝過來的第一時間就現身警告?且沒有出手?
………………………………
………………………………
張三豐挖這個世界墻角的事情,審判委員會并不在意,倒不如說,他們巴不得周瑞直接跟張三豐走,至于那條大明的支線先一步完成文明覺悟,從而讓世界線收束?
不可能的。
那條支線上的大明在文明進展上固然更超前,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所遇到的第二次幻想降臨,并不那么激烈。
因為大明的那條線上,文明是修了“性”的,是完成了長生革命的。
積蓄幻想的池子里,水是“清澈”的。
而這個世界,被確定為主世界線的世界,池子里已經不能用水來形容了,倒不如說全都是黑泥……
所以。
對于第二次幻想降臨,大明那條線打的是簡單難度,而他們打的是地獄難度,所以大明在應對第二次幻想降臨的時候甚至沒有出現人皇。
這是好事嗎?
是,也不是,福禍相依的道理在那,華夏文明的確相對于其他文明而言耀眼得如同昊日當空,但一直順風順水,有些窠臼就難以擺脫。
哪怕大明一直在改革,一直在改進,但改革是具備時效性的。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許多東西就會開始積重難返。
例如,長生革命。
長生革命無論是初衷還是其帶來的模式,都是對文明有利的,也必須進行長生革命,文明的每個個體才會有覺悟的想法。
可是。
時間一久,長生革命的初衷難免就會被扭曲,踏入修行之路,的確要從自我的修行開始,要先修性再能修力。
但,其實有系統整理方法,和數百年時間的融合發展之后。
對“性”的修行要求,就沒有那么高了,能夠基礎的入定,就能開始慢慢修行,雖然會事倍功半,而且經常遇到瓶頸,但依舊會有很多人這么做。
久而久之……
依舊會演變為對力量的追求,那些修道有成的,太多的私心沒有,但類似于龍虎山天師府那樣,定下傳承位次的想法還是有的。
于是數百年的時間,門派林立,文明其實已經開始走偏了。
若非如此。
也就不需要在二十世紀中葉有“中興”這個說法,如今百年已過,積重又顯,張三豐才會想要請周瑞去他們的世界線,幫忙再次改革。
可周瑞即便去了,也只是孤家寡人。
時勢不同,周瑞一個人能夠做成什么樣子?了不起做到張居正那樣,但,通往文明的覺悟,是一個張居正就可以的么?
并不是。
在他們這個世界,除了周瑞以外,革命軍內部也是有許許多多的理想主義者的,他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當今文明所遇到的問題,也深刻的認識到了文明該如何前進。
這樣一大批有識之士加起來,才是文明通往覺悟的根基所在。
而大明的世界線上……沒有。
他們太過于順風順水了,沒有強大的外部壓力,沒有經歷過文明兩度幾欲滅亡的浴火重生,大明其實根本就不具備覺悟的根基。
多難興邦可不是一句安慰的話。
所以,大明是支線,而他們才是主線。
李和寫那本書,太過于想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