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所謂的“葉淇變法”,在朱高熾看來,它直接影響著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
大明滅亡的原因,在后世看來,眾說紛紜,有的說亡于萬歷,有的說亡于閹黨,也有的說是亡于流民……
但這中最關鍵的就是,大明的滅亡與財政破敗有直接關系!
沒錢安撫流民,沒錢鎮壓李某成、張某忠,沒錢和后金開戰……
因為沒錢,導致崇禎在最后的日子里,連宮里的金銀器皿乃至銅壺都拿出去當掉充作軍費!
然而這也不過是杯水車薪!
還是沒錢!
而大明沒錢的根本原因,不是文官在貪,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歷朝歷代都有貪官,整合起來的財產依舊很客觀。
可大明的沒錢禍根,早在弘治五年的時候就已經埋下!
最大的毒瘤就是“葉淇變法”!
明朝初年,在大明的鐵血強軍之下,蒙古人敗退到漠北,可即便如此,其勢力依舊很強。
因此大明為了保證邊境的安寧,于是在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萬里邊境,開始設立軍鎮,以防范蒙古人入侵。
起初設置了遼東、大同、宣府、延綏四鎮。
之后又增設了寧夏、薊州、甘肅三鎮,再之后弘治年間再增設太原、固原二鎮,也就是大明的“九邊重鎮”!
可軍鎮雖然設立了,有城有人這些還遠遠不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大明之初糧食是最大的問題,可大明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養活邊境幾十萬兵馬,對大明來說是一項浩大的工程。
而且朱元璋也不敢給亂世過后的百姓增加太沉重的負擔。
因此,洪武三年,大臣楊憲,給老朱提出了納糧開中的建議,具體來說就是:
政府根據邊鎮需要軍糧數目,在民間招標!
中標的商人往邊境軍鎮運糧,糧食運到以后政府給商人頒發鹽引,然后商人憑鹽引領取食鹽,再到指定地區販賣以獲利。
這種方法得到了老朱的批準。
首先便在大同鎮作為試點,很快推廣大明全境!對于初生的大明來說,總體來說還是利遠大于弊。
有明鹽法,莫善于開中!
開糧納中,更是大明鐵騎強大的保障!
想到這些,朱高熾不禁深吸一口氣,開口道: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費日千金。外內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爺爺八次北征,我爹朱棣五次北征!”
“每次都大大削弱了蒙古的力量,保衛了大明邊境。”
“這幾次戰爭耗費軍糧馬草無數,但卻沒有造成漢武帝時期,那種極端的民怨沸騰的局面。”
“開中的功勞可謂是無與倫比的!”
提到開中納糧,朱高熾眼神中有贊嘆之色浮現而出。
“可開中納糧僅僅只是適用于明初,以及懂得利弊的明君,顯然弘治并不在此列,他根本看不到其中對于當時大明的弊端!”
“不僅如此,反而變本加厲!”
“開中之后,大明用“巨額的利潤”吸引商人,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危害,就是鹽引超發!”
說到這里,朱高熾不禁發出一聲嘆息。
一旁的河靈若有所思的點點頭,他自然對諸天大明的歷史有著了解,對于朱高熾所說的這些也是了解的。
本來頒發鹽引,要根據運糧的成本和食鹽的利潤決定糧食與鹽引兌換比例,鹽引的數目要根據食鹽的產能決定。
所以食鹽的產出限制住了能往邊境運多少糧食!
但當時的大明沒有不考慮到這一點。此外,還有大量皇親國戚貴族官員利用權勢侵占鹽引。
按照大明的規定:
監臨官及四品以上官員家人不許中鹽營利!
但是當時的官員就知道用親戚的身份,侵占鹽引。
尤其是皇室,在這方面更是不檢點,有仁君之名的明孝宗,數次賜給皇親國戚鹽引,后面也就跟著有樣學樣了!
這也就導致很多商人空有鹽引,而無鹽可支,只能在鹽場等著取鹽。
由于開中制被破壞,無鹽的情況開始愈演愈烈。
成化末年,僅兩淮鹽場就有五百余萬引鹽無法支取,甚至有守支數十年的情形,大大打擊了商人的積極性。
如此,也就導致做開中鹽生意的商人越來越少!
從而導致邊境糧食遇到危機!
想到這些,河靈點點頭后,思考道:
“其實按照當時大明的處境,這些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如果盡早按量兌換鹽引,大力打擊皇室外戚亂用鹽引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