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聞言,朱高熾不禁贊許的看了一眼河靈,道:“不錯,看來你恢復的這段時間,那些書沒白看。”
被朱高熾夸贊,河靈卻是一笑,道:“這是自然!”
見他如此,朱高熾也跟著道:“可惜的是,一切的關鍵不在政策,而在執行。”
“偏偏,弘治那混賬還采取了一個最壞的辦法。”
聽到朱高熾開始還說弘治是個中規中矩的不錯后輩,再到現在的混賬,河靈不禁暗自撇嘴。
“翻臉比翻書還快作風,越來越有皇帝風范了。”
不過河靈也能明白,為什么朱高熾怒罵弘治是混賬的原因。
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淇,提出納銀領取鹽引的辦法,被孝宗皇帝批準,也就是后世所說的“開中折色”!
從此,
商人不再需要往邊境運糧,只需要繳納銀兩,就可以做食鹽生意。
這個方法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年之內,國庫增收白銀百萬余兩!
然而,
葉淇變法,卻是違背了開中制的初衷。
這是本質上的不同!
因為納糧開中解決的是軍糧問題。
納銀開中,解決的是國庫收入問題。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大明為了這百萬白銀的眼前收入,把軍糧問題拋諸腦后。
更不要說開中制,引起的農民實邊等連鎖反應了。
幸運的是,弘治帝,朱佑樘在位時,明王朝的邊患并不厲害,也就沒有體現出來太大的弊端!
但卻是為后世大明埋下了禍端,那就是女真的崛起!
直至萬歷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起兵反明!之后開始了大明與后金長達幾十年的邊界戰爭。
可明朝自隆慶開關以后,大量白銀開始內流!
隆慶至崇禎年間,流入大明的白銀更是高達三億余兩!
明末時期,商品經濟更是空前的高度發達,整個大明國,整體來看是很有錢的!
可大明國庫,卻是窮的震古爍今!
萬歷收礦稅,魏忠賢收商稅,崇禎加派三餉,這中間即便也有個人窮奢極欲,但無論怎么算,也不該窮到崇禎皇帝當銅壺的情形!
逐年的軍糧成本的增加,士兵軍餉的貶值。
之后,隨著納糧開中被取消,再也沒有人會傻到去九邊開荒種地,邊境地區,人煙越來越稀少!
做生意的商人自然更少,于是……
諸物騰貴!
納糧開中時邊關大約一兩銀子一石!
納銀開中后,竟賣到五兩一石!士兵領到軍餉,本來花銷之外,還能給家里留點錢,現在連花銷也不夠了。
所以士兵自然是滿腹怨言!
一旦軍餉沒按時發放,就會出現“鬧餉”。
此外,鎮壓或者安撫各地所謂的義軍,也需要大量白銀。
對于當時的大明朝臣,能人不是沒有,可不管是多么好的計劃,又具備多大的可行性,可是沒有錢,一個都執行不下去!
于是,崇禎末年,大明的財政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鎮壓遼東各地戰事和起義需要大量銀兩,可是國庫沒有錢,所以朝廷只能不停地加稅;
既然要加稅,就要搜刮百姓!
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了,就只能揭竿而起!因此,各地起義軍就永遠無法被徹底剿滅;
然后,就需要更多的軍餉……
如此反復循環!
終于,
大明崩了!
“所以,我大明亡國的根本禍根,早在弘治那混賬的時期,就已經埋下,身為皇帝,不能高瞻遠矚!”
“這本身就是一種失職!”
“說他中規中矩,我都覺得是高看了他。”
“目光短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