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
趙家裕后方的山區中,既趙家裕機械廠所在。
相比于剛剛組建的時候,此時機械廠已然大變樣。
出口的公路被擴寬,從原本只能容納一輛馬車通過,到如今能同時通過兩輛大吉普,或者一輛十輪重卡通過。
順著隱蔽的峽谷,挖掘出了一連串窯洞,修建了一整排火磚房屋,這些有些是宿舍,廠房,倉庫,食堂甚至簡易實驗室等等。
新到的鋼筋水泥也被調來一批用于擴寬加固峽谷洞穴中的主體廠房。
包括工人,學生,抗大等送過來的技術人員在內,總人數超過兩千人。負責警衛的戰士也增加到一個加強連兩百多人,四周的高地上還部署了超過二十門20、40高炮拱衛天空。
今天。
趙剛,李云龍,孫德勝,張大彪,邢國志等,一大批獨立團團部人員在機械廠內齊聚,丁偉和孔捷都在,甚至連張萬和也特意趕了過來。
因為今天,對于趙家裕機械廠來說,是個非常值得慶祝的日子。
“團長。”
光寸頭的機械廠廠長孫德勝帶著眾人走進了廠房內。
這位獨立團騎兵營營長,在見識了機械的魅力之后,便卸任營長職位,一頭扎進機械廠,立志要為部隊生產出一輛坦克。
寬闊的峽谷洞穴廠房比之前擴寬了數倍,被分成了幾個碩大的廠房,里面大大小小近百臺機器在運轉,叮叮梆梆的金屬碰撞聲音不絕于耳,地面上還有一條輕鐵軌。
向遠處看去,還能看見兩臺宛如火車頭的鍋爐在燃燒,煙霧經過長長的管道排向遠處。
“到今天為止。”
“咱們趙家裕機械廠算是正式開始投入生產。”
孫德勝語氣帶著暢快:
“現今,機械廠有三臺是由火車改造的大功率蒸汽機,四臺陳老板提供的發電機,最大發電量能達到四千三百千瓦時。”
“有一臺自造的一點五噸老式電弧爐,還有一臺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的二十噸電弧爐。”
“二十噸電弧爐雖然在大師傅的教導下,咱們自己的技術人員已經掌握了全部技術,但電子設備,耐火材料,電極材料等重要部件我們自己沒辦法生產,主要是造出來的材料不過關,大部分只能靠陳老板提供,咱們自己只生產了框架等不重要部件,然后組裝而已。”
“如果廢舊鋼材足夠,目前咱們的產能是每天二十噸優質鋼。”
“預計到明年年初,新廠房擴建完成,新的兩臺二十噸級電爐投產,熟練工人培訓完畢,能達每天六十噸的產能。”
“每天二十噸。”
聽到這個數字,張萬和心中閃過濃濃的驚嘆。
每天二十噸鋼材,真的不少了,一支八一式馬步槍也才消耗不到八公斤鋼材,十五噸能生產兩千多支了,而且有了電爐之后,廢舊料還能再回收。
要是達到每天六十噸,那就是每年兩萬多噸了,更何況這里的技術真的如孫廠長所說,是世界最頂尖,能生產出優質鋼材。
可惜的是,部隊無法弄到那么多廢鋼。
恐怕每天二十噸的原材料都無法滿足。
張萬和繼續說著:
“機械廠有小型軋鋼機三臺,四臺鋼管擠壓機,五臺小型鍛壓機,一臺中型鍛壓機,三臺沖壓機床,還有大量車床,刨床,鏜床等基礎機床,這些都是陳老板提供的。”
“能夠生產寬不超過兩米的鋼板,厚度不超過十厘米的鋼板,十到兩百毫米直徑之間的無縫鋼管,理論上,輕重機槍,迫擊炮的所有零件都能制造,但還需要一段時間培訓工人。”
“目前正在全力生產建設大隊需要的鐵鍬鐵鏟,有沖壓機,比以前迅速很多,每天能生產八百把。”
此時正好一爐鋼水從二十噸電弧爐出爐,通過一臺鋼水運輸軌道車運輸向下一個生產步驟,包括李云龍在內,眾人看著眼前這一幕,一股宛如在燃燒的力量從眾人心底澎湃而出。
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現代鋼鐵工業的力量。
“咱們終于有真正的機械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