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種“人文化”與“它文化”的區別,又是基于東西方兩種文明形勢的不同所導致的。
東方的文明形式是農耕文明,因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讓他們很少去思考物質變化,而更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對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上。
因此以上都市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會有一種極其強烈的家國情懷,而無論是“漁翁移山”,“精衛填海”,本質上描述的都是氣勢浩然的,改變山河形變的強烈**。
這和上都市文明,數千年和黃河泛濫不斷抗衡的民族記憶,是息息相關的。
而相比上都市文明,在自然環境上,更缺乏苦難磨礪的孟買文明,則演化出“佛文化”。
“佛文化”的本質也是“人文化”,“佛”的本質,就是“空的人”。
換句話,孟買文明獨特的地形地貌,導致其本土文明,只要逆來順受地承擔一切,哪怕變成低種姓的奴隸,也可以繼續以某種卑賤的姿態生存下去。
既然屈服就能活著,那么為何要奮起抗爭?
所以,對于外來入侵者,孟買文明將其視作“劫難”與“輪回”。
上都市文明,則會將其視作“洪水猛獸”。
而西方文明,則和東方文明不一樣,重商主義的西方文明,大部分土地都不適合種植糧食,而更適合種植各種諸如葡萄之類的經濟作物。
因此從很早開始,地中海文明就形成了大規模以物易物的商貿交流圈。
但是以經濟貿易為主的文明形勢,卻會面對一個農業文明絕對不會遇到的問題——那就是當天災**到來,經濟作物的價值下降,而糧食等剛需作物的價值上升時,商業文明該如何應對?
這就是商業貿易中的“風險”。
為了對抗“風險”,西方文明做出了各種各樣的嘗試,而最終最核心也最有效的嘗試——
便是“軍事征服”。
只要在必要的時候,用軍事武力得到那些在危機時刻得到不到的關鍵物資,商業文明就不需要考慮貿易中的“風險問題”。
這種做法,和歷次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開閘放水,將自己制造的金融災難,通過國際經濟體系,稀釋到東亞各國中的做法,沒有區別。
如果你不同意,我就用武力脅迫你打開金融管制措施。
反正最后受災的不過是底層的平民,大部分弱勢國家的統治者,都會接受這種不公平條約。
就好比如說東京都的“廣場協議”。
那么,既然東方文化是“人文化”,西方文化是“物文化”。
而上都市文化是“我文化”,孟買文明是“空文化”,那么同為東方文化圈的東京都文化,和上都市文化相比,又有什么樣的不同呢……
林懷恩將其稱之為“禮文化”,或者說【“他”文化】。
。
“準備好了嗎?久違的地下城探險,我們要去的可是十五層之下的‘劇毒花園’,如果沒有完全的防護,很可能剛剛抵達那里沒多久,就被毒死在里面了!”
三天后,等到原夕暮稍稍抽出一些空來,林懷恩安排好了這個月的地下城探險之旅。
這次委托是筱部長安排的,根據筱部長的說法,白日竊賊小隊已經掛在排行榜上好幾天沒動靜了。
作為整個常營地下城內,唯一狩獵了四只《異常體》的“四冠”,很多人都在期待著常營地下城第一只“五冠”小隊的誕生。
林懷恩對于這種虛名自然是沒什么興趣,但是他對筱部長邀請他提到的一些事情,產生了興趣——
“偷盜者?”
林懷恩看著筱部長交給他的紙質檔案,稍微有了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