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總不能寫:“因為某國將要解體,極度缺乏副食品,而飛機卻滯銷吧”。
這么寫,那等于是告訴大家,某國就要解體了。
雖然這樣的文章,在當下的新聞報紙上,確實有不少,但總體上是處于被批評狀態的。
大部分人都說這是危言聳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是西方世界的刻意宣揚,必須值得警惕。
如此環境,你說若是這樣“明目張膽”的寫入小說,其結果可想而知。
不過模糊改編處理,那就不一樣了。
這個界限必須要把握好,不能太過明顯,也不能一點也不“映射”。
總之,就是要把握好“尺度”。
“北方某國就改成西方某國,且臨近北冰洋,至于哪一國?干脆就寫S國好了,交易原因的話,就寫西方某國因自然災害,加上國家工業極度偏向重工業,樂意和某國商人達成一樁副食品換飛機的交易。”
這樣改編之后,“映射”就小多了。
而且看上去劇情也稍稍合理了一下。
當然,更重要的是,最后“點題”時,也將會更好寫一些。
畢竟,他的這篇小說不僅僅是要寫出一樁“離奇冒險交易”故事,還要點出深層次的教育意義與哲理。
至于到底是什么樣的教育意義,那還不簡單。
無非就兩個,從大局來看,就是一個國家不能只看重重工業實力,也要扶持輕工業,尤其是副食品工業,要做到均衡發展。
從個人來看,這篇小說也給人以“三思而后行”的啟示,換而言之,那就是絕對不能盲目自信,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大膽嘗試。
可以說,這篇小說不管是劇情,還是立意,完全符合《小說選刊》提出的要求。
而且,這小說的主題也與當下改革開放的話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點,這部小說與他的小說《南飛》與《那人,那山,那路》,從本質上是一致的。
只不過,前者主角的是“大人物”,而后者皆都是“小人物”。
但是,三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都是在改革開放這個大背景下,不同崗位,不同領域的人,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
不說一脈相承,但至少是符合《小說選刊》所需文學題材的。
而且,這《小說選刊》可是國家級別的文學期刊,所刊載的作品風格自然緊跟時事,他這篇小說,既有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也有對北方某國亂像的“映射”,剛好是屬于當下的“熱門”話題。
“對了,差點給忘了,還有小說名字了,我必須得好好琢磨一番。”
突然,賀云又想到了什么,他將剛剛所想到的粗略大綱,寫在稿紙上后,又開始思索這篇小說的名字來。
“雖然故事離奇了一點,但總不能直接以罐頭換飛機為名吧,這樣是不是顯得太直白了一點?”
的確,想想一篇立意如此之高的小說,卻取了這樣一個淺顯的名字,這與《小說選刊》的風格明顯不符呀!
再說了,他好歹也是今年“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的獲得者之一,總能如此顯得“沒文化”。
“要不,就取個……”
PS:昨天,編輯跟我說幫我爭取了一個限時免費推薦,具體哪一天還不知道,但應該就最近幾天,大家可以免費觀看,無須訂閱,這幾天我也會照常更新的,限免后,會有暴更,估計一天四到五更,或者更多吧,謝謝這段時間以來,大家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