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最讓國人印象深刻的,得當屬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電影。
沒錯,就是那一部拍攝于1980年的《法庭內外》(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八十年代電影,強烈建議大家去看看)。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出,整個八十年代,對于是“依法治國、從嚴執法”?還是“情大于法”,是有過巨大的社會爭議的。
所以,寫這類題材的劇本,在當下,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代》文學、《人民文學》等主流雜志,代表的可是國家,他們刊載這類法律題材,完全符合上級的精神要求。
而就賀云個人而言,創作這類題材的劇本,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
沒錯!那就是對于素材的收集。
畢竟古代公案小說,便是現成的素材。
只要賀云經過仔細甄選與加工,完全可以創作出一個包含有自己思想的劇本來。
.........
從交流會回來后,整個下午,賀云都在桌前,寫寫畫畫著。
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最后,賀云圈定了“狄公案”作為這次劇本創作的素材。
不過,公案小說畢竟是小說,而劇本則是另外一種文學體裁,兩者盡管有很多相通之處,但本質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為此,在改編與創作上,需得做很大的調整,這其中就包括對于情節的改編、人物的增設與刪減,以及配角的融合。
這不,在接下來的幾天內,當賀云從新華書店找到三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19版之后,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這三本由甘隴省人民出版社于去年出版的《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相比原版《狄公案》,確實有了質的飛躍。
原版的《狄公案》是由清末一位不知名作者編寫的,是根據民間傳說加以改編而成。
而《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則是荷蘭漢學家以《狄公案》為基礎,收集了民間流傳的一些關于狄仁杰的故事,再加上他融入了許多推理、懸疑的手法以及哲學思想,這才寫成的。
可以說,雖然故事還是那些故事,但情節卻變得豐富立體起來,所塑造的狄仁杰形象,更是瞬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神探”。
而當賀云通讀了這三本書后,他的腦海之中,不禁浮現出某部電視劇來。
“要不.....我干脆借鑒一下《神探狄仁杰》的設定?”
這個想法一出,賀云越發覺得此法可行。
畢竟在西方的偵探推理題材之中,雙主角是經常見到的。比如《福爾摩斯》便是如此,夏洛克與華生可是典型的雙主角,cp感妥妥的。
至于推理方式,一般可分為“物證推理派”與“心理推理派”兩種派別。
當然,也有兩者同時兼有的派別。
不過,這些都扯遠了,還是說回現在。
賀云所借鑒的《神探狄仁杰》,其推理方式,與古代的公案小說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偵探推理小說來劃分,心理推理與物證推理可以說是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