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劇本的后半段,則重點描述了這個從大城市里而來的老師,為了幫助村子里蓋學校,而三番五次跑到縣里、地委,以各種名義,弄來了蓋學校的資金,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學。
后來,他更是通過城市里的關系,又陸續找來了三名老師,讓這所充滿希望的小學,成為了十里八鄉唯一的一所正規學校。
劇本大體劇情就這么簡單,可是其中的許多細節,卻把賀云都給差點看哭了。
正如劇本的名字《希望的索道》那般,這個支教的老師就是一根連接大山深處與外界的希望索道,有了他的存在,山村發生了巨變。
孩子們有了書讀,接觸到了外面廣闊的世界,甚至一點點憑借自己的努力,不斷走出大山,若干年后,他們又返回了村子,奉獻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成為了新一代的希望索道。
故事緊湊,細節也很考究,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傳遞的,是滿滿的“正能量”。
不說拍成電影會如何如何,但至少拿一個影視方面的獎項,是極有可能的。
畢竟像這樣的劇本拍成電影,是代表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好片子。
或者說,這是官方比較看好的一類電影題材。
至于這其中原因,懂得都懂,**十年代,這類題材的電影,獲獎的可不少。
賀云相信,這個劇本若是拍成電影,拿到國外的電影節上,一定會有所斬獲的。
只是,回過頭來一想,賀云卻猶豫了起來。
劇本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劇本,基本功也非常的扎實,同為編劇的他,半點挑剔的地方都沒有找出來。
可問題是,這類題材的劇本,票房應該不會太理想。
思來想去,賀云最終還是決定拍!
他準備把他的那篇短篇小說《四海為家》與這個劇本,都搬上熒幕。
不為別的,就為兩個字。
那就是”名聲”。
要知道電影并非一定得票房大賣,像這類題材的電影,斬獲影視方面的大獎才是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更何況,現在拍那種商業大片也不合適!
畢竟在國內這種環境下,商業大片的時代根本就沒有生長的合適土壤,就算你僥幸拍出來了,也不可能獲得什么經濟效益。
...........
當天下午,賀云就打電話給了張萊,將自己的想法跟他說了一下。
聽完賀云的想法之后,張萊愣了許久,這才在電話當中,對賀云說道:“賀總,您這......想法恐怕不行!公司現在的情況,您也清楚,目前暫不支持同時出品三部影視作品的經濟條件,所以......”
“我又沒有讓你同時開拍,《秦時明月之大秦崛起》不是已經拍完了嗎?咱們預估賺取的利潤大概是在三十萬左右對吧?”
“嗯.....差不多吧,大概二十七萬的樣子!”張萊回道。
“那不就行了嗎?咱們就把這二十多萬拿出其中的二十萬作為啟動資金,先拍這部電影,然后再拍我的《四海為家》”
賀云說到這,停頓了一下,再次對張萊說道:“之前你不是和粵西制片廠進行過多論商議嗎?現在應該有結果了吧?”
“有結果了,他們答應了我們提出的大部分要求,近期就會正式簽約了,我們投資十六萬,他們拿出十二萬,由他們拍攝,利潤為四六分,他們四,我們六。”
“那還算可以啦!”賀云點了點頭。
四六分,確實很公平。
而且,別小看了這二十八萬拍攝的資金。
實際上,現在開拍一部電影,并不需要多少資金,而且《四海為家》還是一部劇情比較簡單的電影,不需要大量群演,也不需要電腦特效,拍攝只需要支付劇組的基本工資,以及道具、場地費。
除此之外,就是拍攝所需的膠卷的耗費資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