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是陛下的臣子,當然愿意輔佐陛下完成大業。若是大明能夠中興,若是天下百姓能安居樂業。臣雖然肝腦涂地也在所不辭。”孫傳庭表著忠心道。
也許皇帝對天下士紳已經非常失望,也許皇帝真的要對天下士紳動手。但對孫傳庭來說,卻沒有別的選擇。他讀過的圣賢書告訴他,要忠君,故此生便絕不會背叛皇帝。
事實上在另一個時空,哪怕孫傳庭被朱由檢三次下獄,被重新啟用時仍然兢兢業業,用盡所有力氣,試圖挽天傾。可見在孫傳庭心里,忠君思想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也正是了解孫傳庭,朱由檢才會選擇和他攤牌,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
在自己未來的規劃中,孫傳庭是核心之一,占據著重要位置,所以必須先讓他清楚自己想法,才有助于未來大業。
是日,君臣二人在宮中談了很久,孫傳庭便是午餐都是在宮中吃的,直到黃昏時分宮門即將落鎖之際,才被送出皇宮。
而孫傳庭被召見的消息很快傳到外廷,聞聽孫傳庭竟然在宮中呆了大半天時間,很多官員都露出了艷羨之色。都知道孫傳庭此次必將再次得到重用。
果然,次日便有圣旨從宮中傳出,封孫傳庭為三邊總督,總管宣府、大同、榆林三鎮軍政。
孫傳庭在京中并未多呆,在接到圣旨的第三天,便帶著少數從人離開了京師向著宣大而去。
雖然是文官,孫傳庭卻騎慣了馬,并沒有做轎子坐馬車的習慣。一行人輕車簡出,兩日的時間便到了居庸關,而過了居庸關便到了宣府境內。
此時已經是深秋季節,宣府境內群山蜿蜒,長城內外一片金黃,景色極為壯麗。然而孫傳庭卻無心欣賞美景,騎在馬上,他心中反復縈繞著朱由檢說過的話。
“朕未必一定要除掉所有士紳,但分其兼并的田地卻是必然,還有取消士紳之特權,以后士紳百姓一體納糧。以后耕者有其田,朝廷按照田地數量多寡征收賦稅,不管是士紳,還是普通小民,乃至寺廟田地,都按照同樣的額度納糧。
征收商稅,改革鹽政。凡是經商者,無論身份,都得按照所入納稅。
改革科舉制,科舉除了考四書五經外,還要考算術、刑律、格物等學科。改革官制,提高胥吏之地位,官吏一體,科舉授官改為授吏,通過科舉者必須從吏員做起,逐漸升官。”
朱由檢說了很多,每一個改革辦法都是這樣的驚世駭俗,都是這樣的不可思議,但細想之,又非常的合理。
不過朱由檢也說了,這么多不一定要一下子都改,可以慢慢改變。
而現在最先要做的,便是改變軍制,要徹底取消原先腐朽的衛所制,要先在九邊進行軍制改革。清理軍田,改變兵為將有的現狀,目標便是把九邊軍隊按照禁衛軍模式改造。
孫傳庭和禁衛軍接觸過很多,自然知道禁衛軍是何等情形,知道禁衛軍之所以戰斗力強悍,是因為士兵待遇極高。而待遇高的原因又在于士兵地位提高和將領權力受到限制。
在禁衛軍中,將領只有練兵和統兵指揮權,對錢糧軍律獎懲無權插手。也就是說將領根本就沒法貪污軍餉,這樣士兵待遇自然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