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城里。
吳王凱旋而歸后,全城舉行了三天的自發性慶祝活動,幾天后活動漸漸降溫,生活回歸到了本來的樣子。
但應天城里依然存在巨大的危機,糧食短缺現象開始凸顯出來,造成了老百姓的恐慌。
朱元璋坐不住了,他叫來群臣緊急召開了會議。
李善長首先做匯報,將應天城現有的人口和糧食狀況,再次向吳王和眾人闡明。
“目前城中有二十萬人,百姓手中存糧最多的,也只能支撐三四個月,大部分人家只能堅持一個月左右。”
“城中軍隊接近三十萬人,囤積的軍糧大概只能維護半年左右,馬匹所需的糧草最為充足,夠一年的用量。”
朱元璋一直在沉默。
他已經知道了,陳功搞砸了水稻的問題,留下了一年顆粒無收的局面,要想翻身,只能在明年重新來過。
他的內心是憤怒的,但依然沒有表現出來。
當初是他默認了陳功的行為,而且自己一分錢都未給他,全憑這位救命恩人一個人去折騰。
雖然最后失敗了,但陳功忠心可嘉,而且付出了巨大的勞動代價,即使老百姓充滿了怨言,也不能公開否定陳功的創業動機。
朱元璋也曾一度想殺了陳功及他的家人,也好向百姓們謝罪,但在馬夫人的勸導下,最終放棄了這個可怕的想法。
陳功的失敗,錯在失誤,而不是惡意的行為,這又何罪之有呢?
老百姓群情激奮,只是當時一時沖動而已,事后,大多數人都表示了理解。
眼下,不能再糾結此事了,作為統帥,必須要有戰略眼光,積極開展自救才行。
劉伯溫并沒有發言,因為現在是丞相李善長的表演時間,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謀劃,只等吳王請他去密室相商了。
李善長說來說去,并沒有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見,朱元璋對此甚為不滿。
“末將以為,當務之急是去別處借糧,要等時令到了播種和收獲糧食,那至少要半年的時間。”
徐達出班稟奏,他的話非常有道理。
是啊,種糧食哪有借糧食來的快啊,說好聽點叫“借”,其實不就是去“搶”嗎?
朱元璋眼睛一亮,徐達真不愧為自己的心腹大將,一語中的。
大堂內眾位武將交頭接耳,紛紛表示贊同,李善長的臉色有些難看,這次他輸給了徐達,心里甚為郁悶。
“眾位愛將,快說說,咱們向誰去‘借糧’呢?”
朱元璋稱熱打鐵,繼續追問道。
眾人一時陷入了沉默,都說去借糧比種糧好,可問誰去借,卻沒有了明確的目標。
現在吳王已經統一了南中國大部分地區,占領區都遭受了戰火的洗禮,田地和基礎設施破壞嚴重,當地百姓的生活都無法保障,如何再去“借糧”?
眼睛只能盯著還沒解放的敵占區,那里沒有發生較大的戰事,農業基礎應該保護較好,而且去攻擊他們,也是師出有名。
目前南中國只剩下了方國珍、陳友定等較大的敵對勢力,完全可以向他們借糧,當然這只是消滅對方的借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