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眾人下意識問道。
“因為路不通。大山里的人出來一次,需要花很多時間,因此他們十天半個月,甚至好幾個月才會出來一次。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對外面了解不深,他們的東西在精明的販子面前,自然也賣不起價格。
每次都是急匆匆來,急匆匆去,沒有時間停留,更沒有時間了解外面的變化。
如果路通了,變得好走了,他們出來的次數就會增加,對外面的了解也會更多,便不會那么容易被販子壓價。”
眾人點點頭,“確有其理。”
寧兮笑了笑,示意他繼續。
得到寧兮的鼓舞,劉羨陽心里一喜,繼續道:“這里面就涉及到一個時間問題,我們以蔬菜為例子。
蔬菜摘下來后兩個時辰之內,品相是最好的,這個時候價格也是最高的。
那么在距離城市兩個時辰之內的村子,他們的蔬菜就可以**較高的價格。
而那些距離在兩個時辰之外的村子,就只能**較低的價格,甚至有可能賣不出去。
如果路通了,那些兩個時辰之外的村子,距離城鎮的時間就縮短了。
以前賣不上價格的,可以賣上價格,賣不掉的,可以**較低的價。
這不就是讓他們得到實惠了嗎?
其他行業同樣如此,時間縮短了,也就意味著范圍擴大了,擴大范圍里的百姓都將獲益。”
“這么說來,這路一定得修,還得修好咯!”
在場都是讀過書的人,如此詳細的解釋,自然都明了其中原理。
“劉兄大才啊!”
劉羨陽搖搖頭,“我猜測的只是皮毛,群主應該有更深的用意。”
“你說的很對,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去往中心城市的時間縮短了,意味著城市影響的范圍擴大。
其中影響最大的不是種地農戶,而是商業。
正如劉研究員所說,范圍擴大了,也就意味著更多的選擇。
而對商人來講,更多的選擇,是一個極大的便利。他們可以選擇更好的原料,可以有更多的賣貨對象。
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生意可以進一步擴大。
商業擴大了,影響最大的是什么?”
寧兮看向眾人問道。
“賺錢?”
“物價會降低嗎?”
……
“是就業。”寧兮給出了答案,“何為就業?讓每一個老百姓都有能掙錢的活計。
力氣大的可以給人干活兒,聰明的可以干跑堂,有手藝的可以找到相應的工坊或者小作坊。
當商業擴大了,需要的人自然就多了。
這個時候勞動力就是稀缺資源,物以稀為貴。
他們可以選擇工錢更高的,更讓自己滿意的活計,而那些工錢低的,不好的小作坊,招不到好的工人,只能面臨倒閉。
為了活下去,他們就要提高工錢,招攬好的工人,生產好的產品。
這就是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