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閣老又問:“不后悔?”
虞善德堅持道:“絕不后悔。”
“好。”虞老閣說了一個字,又闔上了雙眼,年紀大了,時常感到精力不濟,坐著就想打瞌睡,不如年輕人有抱負,有志向啰。
虞善德呆愣原地。
虞閣老瞇了眼兒,眼皮子打著架,仿佛就要睡著一般:“我不會攔你,虞氏族也不會攔你。”
虞善德低下頭,不知該如何開口。
虞閣老道:“為什么高祖皇帝對虞氏評價極高,愿意用虞氏,又不愿意重用?單只因為我們虞氏弒君了?那我們虞氏為什么要弒君呢?”
虞善德愕然不已。
虞閣老道:“虞氏弒君,是因為前朝不仁,百姓無以聊生,不忍生靈涂炭,高祖皇帝嘆贊虞氏忠烈風骨,用虞氏,卻不盡用,是心知虞氏,是天下人的虞氏,卻非殷氏皇族的虞氏,有朝一日,殷氏子孫后代不肖,被弒的,焉知不是他的子孫后代?”
虞善德心中大為震撼。
虞閣老道:“因材而施教,因志而制宜,這是世族始終能培養出諸多名人望士的原因,你不想做的事,自然有人去做,不一定非你不可,你志不在廟堂,一心向民,有祖德風范,”說到這里,他意味深長道:“虞氏族如果光追求名利權勢,也傳承不下來。”
一個家族里有人為名,有人謀利,有人戀勢,有人求財……
有人愿意為民請命,也有人貪權好勢。
道不同,殊途而同歸!
虞善德深深下拜:“善德受教了。”
虞閣老闔下眼睛,打起瞌睡來。
虞善德有選擇,可有些人連選擇的余地也沒有。
如虞宗慎。
虞老爺子死后,孤兒寡母除了不想活,就只能活出一個人樣,不然在偌大的家族,會被吃得連骨頭渣也不剩。
家族講究的是公平,而不是公正。
??史上最牛書生張養浩,一生經歷七代皇帝,曾七次被皇帝,邀請出山,六次拒絕,第七次,年愈六十的他出山了,是因為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張養浩散盡家財,遇餓則賑,死者則葬之,每到一處,他告訴富戶,賣糧補官,賣的越多,補官就越大,因為他名聲大,所以富戶們都相信了,餓死的人越來越少,難民也越來越少,后來病死在賑災路上,史稱:“關中之人,哀之如哀父母”。用他這一雙走遍關中,濟遍災民的手腳,寫下了一首震爍古今的詩——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為他恢宏壯闊的一生,劃下了完美的句號。
?虞善德這個人物,寫的時候我其實并沒有太用心去構造,但是寫到旱災了,就想到了張養浩,想到了無論再怎么腐朽的朝廷,也會有那么一個人,站出來,為民生請命。
?然后,就想到了虞善德。
?也許在我給虞善德,取這個名字時,在我心里,已經把他的人設立起來了。取其名,行其意!
?正如張養浩用了六十年,養了一腔浩然之氣,盡付于天下百姓。當然了,我沒有以張養浩為原型,塑造虞善德的意思,畢竟兩人完全不同,只是希望,有那么一個人,心存大義,立身立德。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