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這差事是燙手的山芋,縱然報酬再高,沒些斤兩的人物都不敢來應,所以每次招師都會引來獵奇的人群,反成了盛事,倒是便宜了一干商賈。
“這小龍王如此蠻橫,還有誰會來應征?”慶云奇道。
“嘿,這位小兄弟就有所不知了。
當今的徐州刺史正是斬蛇山莊主人宋王劉昶,那元法僧本來就是沖他來的。
而宋王自然不想收這個刺頭,所以稱病推脫。
但雖說推脫,又哪兒敢置若罔聞,只能作勢動用江湖關系,尋些奇人異士,選拔能者以供小龍王挑選。
這次選拔的裁判是代表江湖發起人的斬蛇山莊少莊主宋王世子劉承武,代表大魏宗室的廣陵王元羽,和小王爺自己。”
“廣陵王,你爹的地頭已經被魏帝封出去了。”慶云用肘輕輕推了推祖暅之,小聲說道。
“少見多怪,現在魏國控制的州郡屬地,在南朝被分封遙領的也不在少數。繼續看你的熱鬧吧!”
慶云三人都是習武之人,便尋了處較高的樓宇,攀緣而上。
樓頂似是已經聚了不少同道,大家相互莞爾,便又將注意力投向了場中。
慶云伸著脖子仔細打量,眼見未被淘汰的還有四人,各個看上去都是莫測高深。
其中一個鐵塔般的壯漢先走了出來,朗聲唱名,“大開碑手裴獨寂,向小王爺獻丑!”
》》》》》敲黑板時間《《《《《
自五十年代金梁古風塵三俠開創的新派武俠盛世以來,對于劍法的描述,創造不知凡幾。有的古樸肅殺,有的天馬行空,引無數讀者心向往之。
在本作當中,關于劍法描述有意走了些更復古的味道,斗膽為劍道溯源。
所謂劍道,最早出自《吳越春秋》。吳越之地好劍擊,產名劍,越女劍法天下傳。
劍擊和劍舞已經是席間常見的佐餐節目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鴻門宴》就是當時劍術技擊風氣的寫照。
自漢代開始,陸續有一些劍術名家見諸正史,比如蟲達,王越。
大約到了宋代,套路武術開始盛行。套路武術是中華傳統武術的重要部分,主要是訓練植物神經反應,類似我們現代對于駕駛打字的訓練。在高速對抗的勝負之間,絕大多數的反應不是經大腦思考后做出的。所以套路武術并非糟粕,只不過在實際技擊對抗當中,是無法擺脫力量,速度,耐擊打等身體素質的牽制,而身體素質正是現代競技武術體育所研究的核心。
同樣是在宋代,大海彼岸的島國劍道才開始萌芽,剛剛出現以鍛煉劈砍方式為主的“一刀流”。
日本劍術的全面開花是在中國的明代。在我國明代軍事小品《陣紀》中曾經記載:劍用則有術也。法有劍經,術有劍俠,故不可測。識者數十氏焉,惟卞莊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主之顧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劍,庸或有傳。此在學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中國的劍法也已經有數十種之多,而五祖為大。而在這數十種“小劍種”中,還包含了諸如武當劍,太極劍,達摩劍等等大成于明代的劍術武學。我們現在吹得神乎其技的武道經典,都要敬五祖為大,那么這五祖劍的風范該是何等的令人高山仰止呢?
因此本作中關于劍道門派的基本設定,便是根據這劍宗五祖而來的。
p.s.在本作第一章中曾提及機械升降梯的使用,有讀者留言質疑機械式升降梯的可行性。其實基于兩層樓的高度機械驅動升降梯是絕對可以達到的。只需要用機關切斷/建立升降梯與重物的連系。上樓靠重物落地做功,下樓倚靠重物在軌道中運動的摩擦阻尼減速。當然出于能量守恒,下樓時帶起的重物重量會少于上樓所需。但是沒關系,觀星閣有水力裝置,在升降機下落觸及地板時可以觸發機關以水力填充。
大家所見到的大多數寫手都是文心墨膽,在工業設計上進行考究,實在是為難他們。好在筆者是理工科出身,二十年制造業經驗認證,你敢說古人技術有限高級裝置做不出來?不存在的!不靠穿越,上天入地,黑科技無所不在。凡是本作提及的黑科技,要么有出處,要么有合理的可行性分析,話先擱這兒,歡迎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