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云又翻過一頁,見反面仍是劍訣,便直接跳過,去看帛書內容。
“初,青帝苗裔哀牢山自大秦東還,欲之青州故土,探東海王濱。
所過萬里百國,盡為臣俯。昔夏后之國,亦遭傾覆。
王女婼姒,委身媾和,以全其族。”
“諜報與威王,王召伯靈共議。
王曰:彼欲之齊,尚在萬里,可屈之否?
曰:養諜千日,用在一時,雖萬里何憂邪?虞淵天塹,賊面輒反。大夏方國,賊之終焉。”
“王命檀子遣諜出蔥嶺,會虞氏大夏二王與葉水,定計鴆殺青賊。
今名藥殺水,蓋由是焉。
青賊欲征姑射,破大宛,臨葉水。
虞裔姚氏偽降,薦為先導,引賊南下莘渡姑射。”
“有莘氏所渡姑射,去伏羲姑射千里,惡水窮山,青賊跮磋,雖克華氏,疫癘滋迷。
賊王抱恙,退反大夏。婼姒投烏頭并天方羅敷木于湯。
盈月,賊王暴卒,賊眾獸散。”
慶云曾經聽陳叔解尚書,對上古之事略知一二。
上古五帝之世,還沒有文字,許多人名地名,都是在文字產生后轉寫下來的。
這哀牢山,就是源自上古音譯,也做軋牢山,阿史那,是鬼方鮮卑一支名叫西海突厥的小部落王姓。
北朔南楚西稱秦,按照帛書記載,在齊威王時期有一支阿史那部的先祖從萬里極西揮師東向,想要抵達東海之畔上古青帝的故土,也就是當時齊國所領青州之地。
這阿史那氏是怎么和青帝扯上關系的呢?慶云可就有些想不明白了。
(筆者案:上古之事在本系列第三部中另有詳述,屆時一定給諸位一個禁得起考證的解釋。)
似乎當時齊威王已經聽從孫臏的建議開始養諜,并且曾通諜萬里之外的大夏。
大夏是夏國王族被逐出蔥嶺后所建之國,后來被異族征服,風俗異化,慶云倒是聽陳叔說過。
而虞氏,出自有虞氏部落,又稱禺氏,月氏,和舜帝先祖同源,而田齊王族又出于舜,這大概就是威王諜通虞夏的根本原因吧。
這一支虞氏西遷出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蔥嶺西麓因此稱為虞淵,也就是中原人認知中的日落極西之地。
但根據目前的手札來看,由于當初幾支華夏族群的西遷,周人與蔥嶺之外的聯系已然頗為密切。
所以齊威王聽說這支氣吞萬里如虎的部隊目標竟然是東海之濱自己的封國,便放出間諜聯絡大夏和虞氏,希望拒敵于重山之外。
蔥嶺外的葉河,又稱藥殺水,慶云是聽說過的,但他沒想到這個名字的來源,竟然和齊夏虞三國會盟鴆殺哀牢山有關。
哀牢山打到大宛的時候,虞氏詐降,引軍南向攻打了華氏城,慶云依稀記得華氏城在身毒國北界。
于是他便天真的聯想到,那身毒國必然國如其名,多瘴癘,說不定河水都漂著腐尸,軍有大疫,也屬正常。
大夏國的公主婼姒,雖然被迫嫁給哀牢山,但仍取大義鴆親,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當時中原正值戰國,列國割據,各自為戰,這支強大的外來勢力一旦越過蔥嶺,會產生怎樣的沖擊,掀起怎樣的波瀾,已然不得而知。好在威王君臣運籌帷幄之中,將一場浩劫消弭于萬里之外。
慶云搖了搖頭,為那哀牢山的無知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