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教他讀過不少古書,他知道《司馬法》雖然世人皆傳成書于齊威王時期,但是最早在周武建國的時候就有提及,最初的版本作者為太公望。
太公望姜姓呂氏,本是齊王先祖,可是自田氏代齊,齊國為媯姓田氏所篡。
田齊君主為了得到齊國舊貴族的支持,對前齊諸貴仍以禮相待,且保持了深度的通婚關系。
威王便是田齊時代君主,因此花了很大力氣在二齊合流上,就連編寫兵書這樣的事情他也要借題發揮一下。
他以上古太公《司馬法》,田齊先祖大司馬田穰苴的《司馬穰苴兵法》和當代兵書經典《孫子兵法》為藍本,由孫氏后人,軍師孫臏匯編新《司馬法》,美其名曰博采眾長,實則為了含混二齊兵法源流,搞的后世對《司馬法》《司馬穰苴兵法》傻傻分不清楚。
當然,此舉也確實成就了一部集當世大成的兵法巨著,為威王本人功績添加了厚重一筆。
這一頁似乎是出自當年慶軻親筆所記手札,謄于帛書。
慶云看罷很小心地翻過一面,反面本是裱紙,紙上也有字跡,想來就是所謂的“蓋氏注”了。
慶云定睛細看,不由一驚,原來上面的內容并非原文注釋,而是一些獨立的易術口訣。
慶云看了幾句便已明了,這正是陳叔讓自己背過的劍訣。
檀宗劍術出于易,他焉有不識之理。
只是在慶云早已稔熟的口訣后,筆者又用蠅頭小字加了許多注釋,第一行便是,
“乾雷三落。以乾,震所成四象為爻。
其中乾卷殘缺,只余六龍御天一式,故今僅存三落。
此法取檀子絕越劍法為彖,主殺伐,用者無當。”
這難道是,檀宗劍訣?
慶云不禁心中暗喜。這乾雷三落他已經聽瓠師姐提過多次,和巽嵐五起同為本門最高法門。
書中那些注釋雖然生拗,但慶云學易多年,理解卻非常順暢,易術之中,爻是形,組成卦象;彖是魂,歸納讖語。
這一句話就解釋了乾雷三落這套劍法形,神精髓,言簡意賅。
慶云順著小字繼續讀下去,果然都是對劍法招式的詳細分解注釋。
若換作是平時,慶云肯定早已手癢得捉劍起舞了。
但此時他只是大略讀過一遍,就把眼光又落向了左側那頁帛書。
畢竟與他而言,還是祖輩往事對他更有吸引力。
“威王嘗問伯靈: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然否?
曰:然。
王曰:何以屈之?
曰:內用仁,外用間。內蓄兵,外養諜。子曰五間,夏王使諜,此其謀也。”
這第二頁,記錄的是齊威王與孫臏的一段問對。
威王想知道孫子關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論點如何實現。
孫臏強調了內行仁政積蓄實力,而對外應用間進行外交戰,用諜進行情報戰。
間與諜,都不是當時才提出的概念,早在夏帝少康中興復國的時候就曾經蓄養和派遣女諜。
情報戰對于戰斗的重要,華夏民族可是有著五千年深刻認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