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馬氏,藩籬一去,曹魏之策,僅余懷柔。
今東胡諸部,只知有漢,不存魏晉,稱關內皆為漢人,蓋因其是。
而江東孫氏,起于一州之地,折蜀先主舉國之兵于猇亭,拒魏文帝三路精英于江北。
教化山越,固政嶺南,遺晉人衣冠南渡之巢穴,此其首功。
揮戈遠征日南,奪漢時舊郡,吳境不曾讓一寸漢土與荒蕃。
然而江東虎臣仍不自縛于漢時明月,為求軍馬,開源遠航,揚帆瀚海。
遣萬眾拓土三韓,乃有百濟之興。
訪夷州,幸朱崖,商通南海諸嶼,遙呼大秦,另辟蹊徑,此前人未有之功也。
比之魏蜀二國,全力內斗,私通五胡,吳王格局,如高山仰止。
上古奇書《河圖》有讖,女媧的后人終將出現一位王者一統昆侖九州。
拓跋女媧同出地皇,我輩怎能以神州一隅為志?
復漢時江山,拓土四方,九州而一,方為我元氏抱負。
心存此志,焉能如曹劉齟齬漢中,而忘天下之大乎?
今天下南北兩分,島夷蕭齊不仁,孤固當取之。
然而柔然,高車,高句麗,莫非漢土;
流沙,瀚海,山外山,亦是昆侖。
吳王所圖,孤心戚戚。”
元宏如此盛贊吳王,令在座主人都大感意外。
但見他言辭鏗鏘,有理有據,
最重要的,嗯,還是他不容辯駁的君上威儀,
這金口玉言一開,那自然就是定論了。
安豐王急忙拊掌收官,大贊烏林,濡須,猇亭,石亭諸役。
劉備曹丕幾伐東吳,無一勝績,反而雙雙殞命。
難為了大眼瞪豎眼,這對難兄難弟可是什么都不懂啊,只能跟著嗯嗯啊啊。
不過慶云聽得倒也入味。
魏王所尋這個切入點,他以前并沒有想過。
仔細算來,整個三國投入十萬兵馬以上的戰役,絕大部分都發生在東線,東吳的戰績著實不賴啊。
想當年劉備折全國之軍于猇亭,同年曹丕也趁吳蜀鷸蚌相爭之際傾舉國之力伐吳,
他不但御駕親征,還派遣東線的張遼,曹休,臧霸,賈逵,王凌;中線曹仁,王雙;西線曹真,夏侯尚,張合,徐晃,文聘,等等等等……總之當時魏國數得上的名將,幾乎都被投入了這場戰役。
結果吳國沒什么事兒,魏國倒折了張遼,曹仁兩員肱骨之將。
再比如張遼八百突騎對南渡十萬吳軍發動奇襲,直逼凌統三百人的禁衛小隊,雖然沒有把握住狙殺孫權的機會,但因此名滿天下。
可是高壽五百騎截殺曹丕北歸的十余萬大軍,博浪一擊,誤俘副車,僥幸逃回的曹丕本尊也因此長病不起,沒幾個月便一命嗚呼。這段秘辛卻少有人提及。
同樣是史書白字黑字記錄的文字,為何在大眾認知中的投影卻判若云泥呢?
慶云還在獨自品味的檔口,忽然聽聞屋外嘩聲四起。
元宏笑了笑,“來了!慶小俠,可能又要暫時委屈你一下了。”
楊大眼將慶云反背雙手打了個活扣,豎起耳朵聽著元宏的吩咐,
“等會兒打起來架勢要做足,但莫真傷了人。
皇宮里雖難免有他人的眼線,但多半也只能遠遠瞧著,所以只要打得好看,那就夠了!”
隨后元宏鄭重地拍了拍慶云肩頭,吩咐道,
“太子半年前時常去嵩山蘭若寺禮佛。
那里現在匯聚了許多游方僧,魚龍混雜,定是有不少派系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