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火教的轉世救世靈使密特拉,引為佛家彌勒,靈使轉世之說也在山外山信眾頗多。
佛家羅漢天王若干神佛又被道家引為神明。
這其中交匯混雜,不過都是在一個相字,并未觸及道的本質。
再深一步說,諸教經文教義間的互相影響也是存在的。
就拿貧道法號來說吧,之前貧道曾言空空空空來自《四十二章經》四名皆空,只不過是諸多闡釋的一種而已。
貧道出自后秦姚氏,后秦國師鳩摩智所譯《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俱此四無相亦可稱四大空。
而《大品般若經》則以法法空,無法無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為四大空。
不同佛經的不同注解,何必要辨正偽呢?
但是四大皆空一說所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解法,卻出自西域傳入的水火土風四相學說。
四相生天地,故曰四大。
四大皆空,則天地空,萬法空,此解已為外道婆羅門引作天地正論。
道眾經常詢問貧道這幾種不同闡釋究竟孰對孰錯。
一旦陷入類似迷思,便是著相。
其實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解釋均是妙義,歸根究底都是空空空空。”
“妙啊!妙啊!”慶云聽到此處,拍著大腿,仿佛有所頓悟。
忽覺兩側八道目光見了鬼似得向自己投射過來,只能苦笑解釋道,
“我是說大師的法號取得確實高妙。
如果你理解了萬法皆空的本質,便能悟其妙義。
而對于無法理解的道眾,這個標新立異的法號可以引導他們對空字一法辨證思考,直到有一天頓悟為止。
這個法號本身,就是一記棒喝啊。”
空空空空開懷大笑,
“親甚有佛緣!
能在這一盞茶的功夫里悟出四大皆空的真諦,不枉到此一游啊。
不知其他諸位親是否亦有所得?”
慶云之外,除了暅之,其他三個人可是真的連一句話都聽不懂啊。
暅之雖然聽得明白,但是師父所授道論對他影響甚深,讓他對這個世界已然有了自己的理解與成見,因此只是聽了個左耳入,右耳出。
不過他對空空空空大師諸教同源的觀點倒是頗感興趣,知道這位長者確實有真才實學。
若非博古通今,飽讀經書,如何能總結出上古諸教的盤根錯節?
故而他對大師所懷的敬意,也并不弱于慶云。
就在眾人答謝,起身告辭,行至禪房門口的時候,暅之忽然哎呀一聲,像似忽然想起了什么。
又是八道目光一起聚來,暅之亦頗感尷尬,赧然辯解,
“之前我聽老師解說《道德經》,對于‘多聞數窮,不若守于中’一節,一直不太理解。
之前不明白多學多聽,到底有什么不好?
剛才聽了空空空空大師論經,忽然想到,這其中的重點并不在‘多聞’,而在‘守于中’。
自己如果沒有見解,思考力和判斷力,一昧道聽途說只會使耳塞目盲,并不見得能讓自己受益。
而通過自己的本心來認知,就算空見空聞,所得卻都是自己的能力學識。
其中真意,此刻我終于明白了!”
“孺子可教也!”
這一聲贊嘆,并非佛家機鋒。
但此時空空空空和藹的笑容四周,仿佛正籠罩著一圈淡淡金暈,如佛光般或隱或現。
五人一起躬身拜下,雖未伏跪,其中的虔誠,又怎么會因外相而被誤解呢?
“老師在論佛道的時候經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