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鳶的翅骨,弩機的弦臂需要用神木。
木鳶的握桿和弩機的機身需要用紫心檀。
剩下的木料,就全歸道長處置了。”
“木鳶?難道北條那個老頭子……
北條老雜毛,我用十柄寶刀換你一張圖紙你都不換,今日你竟然……”
“哎,哎。顯武你可是越來越沒規矩了。
老道又不是什么江湖好漢,哪里需要一捆刀槍放在身邊?
這傳家的寶貝可是講究緣分的,今天,還就是緣分到了。
是我和慶小友有緣,這才從善如流,順應天意的。
再說,暅之他真的要是開始著手制作飛鳶,還能不找你幫忙?”
這時候暅之忽然一拍腦袋,好像想起了什么,
“綦毋道長,鐵男道長,二位能否幫忙今日就切一片紫心檀給晚輩。晚輩還有筆交易要做。”
這兩位都是實在人,一聽暅之開口,自知必有要事,也不問緣由,擼起胳膊就抄家伙上了。
其他的人也忙碌著打起下手,有的扶木頭,有的專門負責磨卷刃的鋸子,忙活了大半天,拉壞了幾十根精鋼鋸條,終于切下來兩尺來厚的一塊紫心檀。
暅之和慶云正要兩個人抬著那截木頭回蘭若,卻被昆侖一宇,曹承漢攔住了。
暅之師徒可是他們潛在的大客戶啊,焉能讓他們受累?
昆侖一宇找繩子捆出了兩根跨帶,曹承漢直接就把這截木樁背在了背上,
“走!”
嘿,這高山里出來的漢子還真是不一樣。
就算是沒練過功夫,這身子骨,扛了百來斤的東西,走起山路來也如同閑庭信步,
行進速度相比兩位少俠,也是不遑多讓啊。
》》》》》敲黑板時間《《《《《
本回書提到了祖暅之發現魯珀特之淚的情節。鑒于中國古代玻璃金貴,這一節自然是杜撰的。但是此類杜撰的弦外之音是對那些疑古“大師”們說的,我不太清楚一般這類大師是做工業設計的還是只修古籍的。反正他們常用的慣性思維就是,沒有甲,沒有乙就不可能有丙。他們對工業設計的認知,就是已有方能為。這種思路就奇怪了,人類這幾千年文明到底是怎么進步的?沒有蒸汽機的時候,蒸汽就沒有推力了?沒有發電機的時候,自然界就不打雷了?電鰻就絕種了?
以前某些國營廠里捧鐵飯碗的工程師,你問他產品公差能不能達到,他說不能。為什么?機器加工精度不到。好吧,也有道理,那機器加工精度為什么到不了?配件,螺絲的精度不到。為什么精度不到,機器加工精度不到。如此滾刀反復,那是肯定沒得進步了。
公輸子,墨子,張衡,馬鈞,祖沖之這些古之匠者,要是也都抱著這種態度,那古時候確實是什么都造不了。可是觸類可以旁通,經驗可以總結,精度我達不到,可以做一百個量取出一個合適的零件啊。古代中國人對于地磁場沒有全面論述,不影響指南車,指南針的發明。中國古代制范技術沒有那么多排氣恒溫的講究,造出的金屬器皿巧奪天工,也看不出龜紋縮痕。就算是現代擁有這么多輔助技術,也未必能再現當時那些神奇創造。
這些大家之所以是大家,就在于他們可以用已知去推導未知。
比如玻璃特性,暅之的確不懂。但是可以試驗,可以觀察,可以總結,這樣就有機會找到獨特的發現。淬火鋼化是很難實現的工藝嗎?不是。物理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非唯文如是,理學亦然。被蒸汽吹開的壺蓋在瓦特之前不知道有幾億萬個,被蘋果砸過腦袋的人在牛頓之前更如恒河沙數,無論這些具體的故事真實性幾何,其背后的所蘊的真理誰說是一直等到瓦特和牛頓的出現才有人注意呢?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傳統學派關于重力之辯,也非一時之思辨,安知此前究竟有多少伽利略,此后還有多少亞里士多德呢?
無論如何,實物為大,文獻次之。那些以猜想假說“疑古”,臆斷有無的專家真的應該換換思路。考慮一下自己的思考是否受到了現代工業觀的局限。
當他們認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時候,古代的大多數中國人還吃不到米飯。有米沒米,都還是要活下去的。
我們就用傳說中的木鳶打個比方。其實這木鳶已經不是傳說,關于他的檔案是非常多的。
木鳶的原型機是木鵲,不載人。《墨子?魯問》提到“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
墨子本人其實也制作過不載人的木鳶,《韓非子?外儲說》稱“(墨翟)費時三年,以木制木鳶,飛升天空”。可見這對老冤家在航天界爭奪也很激烈。
但是在楚宋之爭期間,確實有過魯班制作載人木鳶的記錄,因而通常我們認為魯班在此項目上略勝一籌。楚國野史《渚宮舊事》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酉陽雜俎》,《太平廣記》因之,記載完全相同)。
到了南北朝的時候,這種機械已經進入批產化階段,被批量報道。這種井噴會不會是因為魯班圖紙重現人間(本作設定哦)而產生的呢: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高洋)又令元黃頭與諸國自金鳳臺各乘紙鴟以飛,黃頭至紫陌,乃墜于地。
《獨異志?卷中》:梁武帝大清三年,侯景反,圍臺城,遠近不通。簡文與太子大器為計,縛鳶飛空,告急于外。
這兩則記載中涉及東魏,北齊,南梁,侯漢四朝皇族,而且實驗都成功了。元黃頭從皇城飛到郊外,仍然沒死,是被高洋重新抓回去餓死的。梁人的木鳶飛出了城,被侯景的軍隊射落卻找不到報信的人。面對如此多的例證,這載人木鳶,究竟是不是該算空穴來風,各位看官作何想法呢?
在這個話題上我們不再做展開了。下節我們會分說一下魯班的姓氏,諸君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