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當下最積極的應對,暅之自然并無意義,只是吩咐了幾句小心,便任慶云去了。
慶云剛剛離開禪房,便又察覺到異狀,
看來今天身后的尾巴,似乎很難甩掉。
他三閃兩轉,繞進了一處僻靜院落。
由于寺中僧眾此時大多集中在前院和膳房,此處更顯冷清。
慶云在院中站定,也不回頭,叉手當胸冷然喝道,
“朋友,既然想與慶某相會,為何此時還不現身?”
“慶兄弟果然機警!若非我并未表露惡意,此時恐怕已經成為慶兄弟劍下之鬼了吧?”
慶云聽得來人聲音,眉頭一皺,緩緩回過頭來,
“李兄跟隨至此,所謂何來?”
隨著一聲尷尬的輕咳,墻后轉出一人,正是老朋友李神俊,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李某前來只是想探個口風。”
慶云在寺院里故意繞路,李神俊知道自己被察覺,卻仍然不遠不近的跟著,想來就是一種邀約,想找個僻靜的場所說話而已。
想到此節慶云也不再故作姿態,只是防范依然沒有松懈,雙手擎劍抱拳,道了聲,
“李兄請講!”
“眼下這一手偷梁換柱,究竟是小龍王的意思,還是出自魏王的授意,不知慶兄弟是否方便見告?”
偷梁換柱,那自然指的是二皇子假扮大皇子入寺一事。
此計應當是大哥直接面稟魏王的,李神俊怎么這么快就可以知道,而且在此時直接點破?
慶云頓時心生警覺,想起前日里蟲二先生對李家的態度,更覺蹊蹺。
于是他仍然保持著抱劍的姿勢,雙手并未落下,只是冷冰冰得盯著對方,等待一個更合理的解釋。
》》》》》敲黑板時間《《《《《
關于文字之前的上古史,口口相傳千載百年,再被后人整理刻在簡上,往往已經面目全非。有的版本眾多相互矛盾,有的玄幻神奇言語失實,但是經過整理,還是能拼出一些合理的脈絡。比如說文章中多次提到的三韓起源,殷人,吳人,越人之說,很多讀者對此早已頗有微詞。沒有關系,我們這里,先從新羅越人說說起。
文中其實多次有提到,越人盤瓠氏的國度,國號大羅,這一點并非筆者杜撰。
羅國是上古方國,其由來眾說紛紜。有人引《左傳》杜預的注解說羅國乃熊姓,楚后也,杜氏這種說法有個常識性的錯誤,熊與羅都是氏,熊氏出羋姓(上古姓氏見前說)。羅楚同族的說法,在古代早就被否決,蘇軾評此節時就直接指出“羅氏之先,無所見,豈左氏所稱羅國哉?”。相對于《左傳》,《路史》的記錄就更加合理可信,“羅,后也入楚,有羅氏,羅侯氏。”,說明羅氏整合入楚人,是羅國為楚所滅,被征服之后的事情。
上古封國與氏相關,之前我們曾提到,中國第一本權威姓氏典籍,其實是《周禮》。《周禮?夏官》有“羅氏,掌羅烏鳥。”。烏鳥,是太陽的象征,夏日之陽,乃是火官。所以羅氏為火正祝融之后的說法比較靠譜,羅氏傳譜說羅氏乃是祝融八姓中的妘姓之后(楚之羋姓亦為八姓),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
祝融八姓部落包含了南蠻民族主體,比如前文提到的大彭國,徐夷,諸暨吳人先祖(斯姓部落)等等。妘姓部落被羋姓部落擠壓的路線,其實和越人被降周的楚人所逐的軌跡是完全相同的。妘姓方國在周朝之前本為東夷一支,周后因東夷故地封于姜姓太公后人,故而南遷。初周楚國未下江南之時,古之云夢,今之兩湖均為大羅國屬地,日后因屈原投水而人盡皆知的汨羅江流域便是羅國曾經的腹地。楚王本起于南陽彈丸之地,舉戈征越,滅國數十,羅為其大者。楚國稱霸后的中心領地便是建立在當年羅國的基礎之上的,觀盛世之楚,可知羅之大。
其后羅國后裔散居華南,越人都有山海崇拜,大部羅人南遷嶺南定居博羅(即大羅)羅山(即今羅浮山,羅浮山得名本作另有細述),以及閩南山地新羅地區(即今龍巖)。新羅之名,起于中國上古羅人后裔,至今福建仍有新羅區。閩地新羅別音什羅(見《新唐書》),與朝鮮新羅早期傳音斯盧,Sirra同源。
其實羅國越人離散海外,現在依然能尋到許多影子。比如臺灣,三國時期稱為夷州,與越人相愛相殺的孫氏吳人曾上島實地勘測,認為島人與越同種,想來可信(見《三國志?吳主傳》)。東北夷州的越人至今仍自稱為太羅國(音譯太魯閣,原住民語,傳音無文)。
關于新羅的國名,韓國學者一直嘗試從語源學的角度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根據朝鮮人自己在南宋年間補寫的史書《三國史記》所說,雞林長老(雞林,新羅別稱,是真正的“以地為名”。雞林長老為新羅傳說史第十五位國王)首提新羅之名。雖然《漢書》中將新羅音謬為斯盧國,指出其當時只是三韓地的一個小部落(與楔子中出現的半路國同)。事實上“新羅”一直是新羅人自稱的官方用字,無論是日本典籍里關于天日槍王子的來處,還是出土《好太王土碑》(早于智證王兩百年)的碑文,所記漢字均為“新羅”。只是這個稱呼為上邦所謬,直至智證王(本作有登場哦)時期,才托以“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為由去斯盧而為新羅正名。但也說明智證王的這一解釋并非原本語源(新羅稱呼在數百年前碑文中已經存在)。“新羅”是一個自古便存在固有漢字寫法的漢語語源原生部落名稱,遷至“雞林”而國。若以承名大羅國始計,其漢名的歷史甚至比“高麗”和“百濟”更久遠,這可能才是新羅國敢于自詡“建國”早于另外兩國(同見《三國史記》,但其實東南朝鮮的統一新羅國形成要遠遠晚于高麗,百濟)的真實原因。也是某國某些“奇葩”叫科書(規避用字)中,將閩浙兩廣之地(越地)標為上古新羅的“理論”來源。
本章的標題中也用了雞林二字,卻并非指代新羅。雞林在中原古漢語中的含義原指佛寺,恰現同章,聊以互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