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三皇子和四皇子畢竟勢微,若不協力,難有作為。
雙方母族已經暗里結盟,縱然一方有所損傷,另一方也會出手照拂保其血脈。”
母族有所損傷,自然代表皇子成事,只要留得根本,在一朝之內再復望族也非難事。
這一點慶云自然想得明白,不過他心中的疑惑和不安卻沒有半分消減,
“你為何將這許多秘辛說與我聽?”
李神俊又拋了一個媚笑,
“慶兄畢竟是南人,最終并不會卷入北朝嗣爭。
就算你與小龍王結拜,那也是江湖事江湖了。
小龍王這個閑散王爺,是出了名的重江湖不重社稷,他支持二皇子只是忠于道義,不會入局太深,不妨事的。
這些事情終究瞞不過今上,也沒有什么好遮遮掩掩。
不過三皇子確實有心結交慶兄弟,特地讓我來帶一個話,
希望改日有暇,能夠和慶兄單獨暢談,不知道慶兄意下如何?”
“好啊!不過作為交換條件,我也想從李兄這里換個明白。”
李神俊沒想到慶云答應的如此爽快,又反向自己開出了一個條件,心下不免有些愕然,
“哦?慶兄弟請講。”
“不知李兄對四位皇子有何評價?”
慶云忽然問及此節,其實是緣于自己的心結。
本來他心中一直懷有其父弒王失敗的遺憾。
但是在結識小龍王,又得了魏王的承諾后,他繼承父志的想法便已漸為塵封。
但是淡去終非消弭,他認可魏王的個人魅力和施政舉措,卻并沒有被魏王那番四海一的大道理說服。
陳叔自小對他灌輸的華夷大義,仍然充盈他的腦海,深殖他的血脈。
北朝自古便是中原華族所居,終有一日當歸我華族。
今上魏王復興漢禮,這很好,但不夠。
若其后魏國君王不能秉持這一國策,慶云依然無法讓自己完全釋然。
他被軟禁宮中時期,雖然見過幾位皇子,甚至還見到了梳著朝天辮的五皇子,
但與他們都沒有什么實際的交流。
慶云想給自己一個交待,就需要得到一個答案。
慶云自己很清楚,如果未來魏國的君王真的必須是那個已經被廢去的太子,他便絕無可能放下往日恩怨。
李神俊眼中目光閃爍,顯然不太明白慶云為什么會對諸皇子感興趣,
但既然言明是一種交換,他自然也不會怠慢,
只是略微沉思了片刻,便正色答道,
“廢太子你應該已經見過。
他幼年在平城長大,受代地貴族的影響較大,陰鷙傲慢,對華族頗不友好。
說實話,中原士族早有彈劾太子的心思,可是沒想到最后促成他自取滅亡的,竟然是代地的那些代地舊族,倒也有些諷刺。
至于二皇子元恪,從學清河崔敬儒,頗有君子之風,只是因為過于寬仁頗遭今上微詞。
三皇子元愉年紀雖然不大,但甚有早慧,善交際,禮賢德,世人以為今之孟嘗,只是,如此未免太招搖了些。
四皇子元懌好讀書,喜清談,城府甚深,喜怒不形于色,也非池中之物。”
這番評點雖然寥寥數語,點到則止,但卻注重時評,兼說優劣,不可謂不中肯。
慶云也是聽得連連點頭,看來對方對自己還是十分尊重,沒有半分搪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