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戶便是胡世玉與續弦梁氏的居處,
另一戶,住的是那日慶云所見的吉白尼。
方才慶云聽說高橋尼竟與吉白尼同住,心頭的憂慮不禁又盛了幾分。
吉白尼與帛爰此時都在屋中,怔怔地望著風風火火闖入的兩人。
在后山如此不顧禮數地橫沖直撞,還真是前所未有之態。
“都督!”
吉白尼忙上招呼,二人本是鄰居,向來熟稔,豈知胡世玉此時連應聲的心情都沒有,徑直向榻前走去。
榻上有人,眼下屋中如此動靜,那人都不曾發出一點聲音。
人,果然是高橋尼,只是她似乎身受重傷,陷入了深度昏迷。
“怎么回事?”
胡世玉沉聲問道。
吉白尼忙垂首答道,
“高橋前輩今日去后山林中查看此前布下的禁制,可能是遇到了外敵,她帶傷僥幸逃回,昏迷在院中。
貧尼聽到聲響,見到她時,已是這般,人事不省,未曾開口吐過一字。”
“怎么沒有人通知我?梁簫笙呢?”
“她去尋小充華了,尚未回來。”
“什么?充華也不見了?”
》》》》》敲黑板時間《《《《《
本節一過,又欠下了好多知識點需要解說,比如封魔奴的背景來歷,比如癌這個字的古籍出典。不過我們首先要兌現之前關于木蘭將軍姓氏辨析的承諾。
上一回我們說到,木蘭將軍,花姓,朱姓,魏姓說都各自有一定道理,那么木蘭將軍她到底姓什么呢?這時候我們就要從“花”這個字的字源說起了。無論秦漢魏晉,其實都不存在“花”這個字的,當時表達花的意思,所書皆是華實之“華”。前文寫到達摩錄書時,有《拈華刀》出魏孝烈將軍,蓋是也。
《說文》《爾雅》,均無花字,現在你可能會看到一些魏晉前的文章里使用了花字,那一定是取自晚期的募本。《四庫全書》重新整理的《說文解字?華》字條注解如是說:花字起于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康熙字典》注:北朝前唯有《后漢書?李諧?述身賦》曾用花字。這是《四庫》校檢中的一處重要錯誤,因為寫《述身賦》的作者李諧是北魏李諧,此文尚存。注者在此處將之與東漢李諧混淆了。
所以花這個字,誕生于北魏時期。有人認為當時鮮卑文人首創了一批新字,花字恰在其中,此論無據,忝備一說。這個字最早期的注音,并不是花,而是訶。古訶何同音。因此關于《通志?氏族略》,《姓苑》所記載花氏出自何氏,是有邏輯依據的。史書當中,除了木蘭將軍,第一個被收錄的以花為氏的人物是唐將花敬定。這一點也可以證明花作為姓氏出現得相對較晚。
在北魏時期,又有另一種風潮開始盛行,那就是種植牡丹。洛陽牡丹的盛名,固然以隋唐為盛,但是早在北齊時,便有文人(楊子華)畫牡丹。牡丹與芍藥在品種上的區分,按時間應自北朝始。歐陽修《花品序》稱,“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稱牡丹則直稱花。”如古代江唯指長江,河唯指黃河一般,古代花字曾特指牡丹,本文所云太武帝賜牡丹名花,便是為了迎合這一說法,以及為花字轉音為華合理溯源。
本文取花氏出何氏的記載,以其出“西漢良家子”推演花氏出漢車騎何苗將軍。何苗,本為朱氏,原是大將軍何進的表弟,過繼在何家。何苗本家朱氏恰曾活躍于黃陂地區。因此花氏出于此支朱氏,有事實依據可靠。
魏氏說有實物碑證,為官立,恰北朝國號為魏,因此本文取賜姓做解。則朱,花,魏這三種關于木蘭將軍最靠譜的三條姓氏考,便可全部貫通。能將花姓來歷和木蘭家世摸到這個地步的文章,筆者保證你此前看不到,此后照抄的那是一定會有。但來到這里的朋友說得出出處,逼格自然就更高一階了。
考證這個東西,需要在諸多記載,證據中,篩選可信的,再以合理的方式穿起來。所以不是說古籍記載存在矛盾就無從考證,這就更需要其他的知識點加入進來將證據篩選融合。我們考證達摩,考證花木蘭,都是這個思路。等到筆者日后寫三國的時候,還會考證貂蟬,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在其后呢,筆者又留了一個尾巴,說花木蘭收了代郡尉(魏)顯為義子,生尉(魏)長命,傳承花刀將的美名。雖然這兩個人都是史實人物,可是記載上與花木蘭并無關聯,為什么非要扯上他們呢?
這就要從《隋唐演義》中的一段公案說起了。隋唐中有一員猛將——花刀將魏文通,無論那一版本的平話演義,都有這主,而且排名都在尉遲秦瓊之上。很多人都說這魏文通是完全虛構出的人物,錯!此人是有歷史原型的,那就是雁門義士尉文通。
尉這個姓,有“魚”,“魏”兩個讀音,正支都是“魚”姓,為什么會出現“魏”姓讀音變種,又為什么會繼承花刀美名,哎,在本作當中就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