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云聽到這里,在心底暗自計算了一下時間,忽然心頭一陣熱血上涌,仿佛明白了什么。
果然,當時忽律保義南北兩大情報機構都存了明哲保身的心思,都不想消耗自己的力量行險,
于是就攛掇江湖上的“正義”勢力作那冤大頭。
被南朝驅逐,急需在北朝立足的檀宗便進入了兩大機構的視野。
忽律保義合力暗助檀宗慶易寒刺駕,
為此制定了非常詳細的計劃,包括宮中的接應,事成之后的撤退路線,都有詳細安排。
可是蕭道成另遣秘使覲見馮太后,簡明扼要說明了情況,二人便達成了幕后交易。
馮太后樂見南朝變天,坐山觀虎斗,只是檀宗刺駕,許敗不許勝。馮太后可以籍刺駕案大做文章,肅清異己,蕭道成則請求太后順便將蕭道生留在魏土。
于是馮太后便利用胡世玉在保義軍中的影響力,暗中調整了整個計劃。
刺王發動時,慶易寒非常順利地接近目標,但是接應他的陳道巨卻臨時被調走,執行對另一個重要目標的刺殺計劃。
慶易寒察覺自己已成棄子,執行了玉碎方案,由檀宮臥底拯救魏王,以謀求保存檀宮一絲香火。
而陳道巨追殺的才是行動此時真正的目標——蕭道生。
他與八百比丘尼配合,追戮蕭道生于嵩山之畔,事后才得知慶易寒刺駕失敗的消息,情知中計。
但匆忙中只能按照“玉碎”的布置,帶了慶氏遺孤走避南朝。
蕭道生這一死,南朝天下自然就落在了蕭道成的手中。
蕭鸞繼承了其父蕭道生在忽律軍中的位置,一直暗中查訪乃父當年死亡真相,并收集相關證據。奈何南齊兩代君王人望頗隆,不宜行險。
蕭鸞一直隱忍到蕭昭業失德,蕭子良半步代天的時候才找到蕭子良,丟出撒手锏,其實是看透了竟陵王的為人,有意做一場豪賭。
蕭子良聽聞真相,果然心神不寧,親上嵩山查證。
他遇到八百比丘尼,一一印證諸多關節,得知蕭鸞所言不虛,頓時心生遁世之意,
假死脫身,結廬嵩山禮佛,為高帝當年弒兄之舉贖罪。
而蕭鸞則直接摘取了蕭子良的果實,一年之內,換天自立。
但是蕭鸞并非高帝嫡系后人,上位之后,人心不穩,他為緘眾人之口,也變得性格乖張,暴戾多疑,才有而今南朝亂局。
當年刺王一案為何會忽生變數,陳道巨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蕭子良猜測,定然是有人將他詐死的秘密泄露給了陳道巨,才會將他引上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