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里忽然有人說道,
“哎?蒙哥兒,這主使官的長相倒和你有七八分相似啊。”
說話的正是伽耶蘇魯,他是越人后裔,生得教北人矮小,膚色也易深。
司煊蒙哥的先祖也是越人,最早的海洋征服者,越婆羅而抵煊洲。
所以他們兩個人的身材面相有很多相似特征,與如今的中原人頗有不同。
人類的心理總有些趨同審美的因素,因此兩人的關系一直不錯。
今天蘇魯拉著智大路,司煊蒙哥結伴來瞧個熱鬧,卻發現這天竺來的圣使竟然也是越人儀態,而且與司煊蒙哥特征酷似,不由很是好奇。
《太平樂》是番邦來朝時奏響的禮樂,也是最早的填詞樂曲之一。
根據來訪的番邦風土,填入合宜的新詞頌唱,這就是古代一曲賦百詞的文化起源。
作為最早的填詞樂曲之一,這首曲子只能用來適配最傳統的七言詩,七音一節,雙節一調,如此重復。
今日迎接天竺使團,所頌太平樂樂詞乃是由鮮卑第一才子,給事黃門侍郎陸凱所填:
莘渡重山過罽賓,東達漢越望千尋。
一衣帶水吳帆過,五尺古道貢使勤。
這說的本是上古有莘氏渡山外山,在比鄰罽賓之地建劍浮沙國,成為天竺十六雄國之一,是為天竺疆域極西。
而其東至漢越國,東望千尋大海,三國吳時康泰船隊曾經自此經過。
自戰國時代開始,天竺與中原就有五尺古道想通,互有通商遣使,自班超之時尤勝。
詞中介紹了天竺國基本狀況,盛贊兩國邦交歷史,是標準的外交辭令。
不過天竺使節不通中原語言,估計是聽不懂這詞曲的弦外之音。
但是那圣使聽著這七音短曲,似有所感,
忽然雙目潸潸,自己吟唱起來。
》》》》》敲黑板時間《《《《《
欠的債實在太多,這幾章又遇到了硬知識密集區。這一節我們盡量先吧袁本柕相關的梗解完。
繼體天皇,本名袁本柕命,命是加詞,之前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此人號稱是三尾地區的豪族,但也有生于韓國一說。其父系是應神天皇5世孫(應神為后世漢風追謚,應神天皇傳為神功皇后征伐三韓時所生,故又稱胎中天皇。本作胎神王。應神的身世其實也很值得探討,但不屬于本作范疇,請關注系列下一部作品。),母系是垂仁天皇7世孫。先不討論世系真假的問題,這個血緣已經非常遠,超出五服九族,早就跳出王位傳承的范疇,甚至連王族都不能稱了。
而關于繼體天皇父系溯源,正史《日本書記》說,其父為彥主人王。彥這個字就是賢者的意思,彥主人王,大抵就是賢明的君主,明顯不是本名而是一個象征性的加號。更何況彥主人王本身并沒有當過君主。在《釋日本記》里曾經引殘篇《上宮記》,說袁本柕命本名汙斯王。汙就是污的異體,王號里加污實是怪事,所以又有日本學者說本字是“汗”非汙。但是筆者認為這個字應是“宇”字誤,因為再往上推一代,汙斯王的父親乎非王,在《古事記傳》中的寫法為“宇”非王,又作宇斐王。本作在二十二章比定其世襲宇文非,宇文斯,以此為據。宇文氏髡頭,與日本俗同。慕容氏有慕容倭奴,這都是史實。
繼體天皇上任后,割讓了朝鮮半島由日本真正直接控制的任那四郡給百濟,召回任那留守穗積押山,傳聞只是為了換回兩名五經博士,這絕對屬于“迷之操作”。之前我們講到過百濟和倭國的皇族血緣,當時百濟王東城王就生于日本,日本的皇族也有百濟血緣。但是無論兩國有多親,這種無謂割地的事情都是做不出來的。這一切只能說明百濟對于繼體天王上位起到過大助力,這是一筆早就談好的的正治交易。
繼體天皇在武烈天皇薨天后,由大伴金村迎立上位。這個武烈天皇,也就是本作中小長谷太子,9歲登基,18歲死,據說是殘忍直追桀,紂,連史書事跡也是照搬,什么剖腹取嬰,觀人獸合和……史官抄得是一點不走心,這孩子才多大?就做下這許多桀紂之事……本節當中編排的這些個故事,就是這么來的。武烈暴死繼體承天,這明顯是一次蓄謀已久的政變,歷史記載的牽強粉飾,歸納下來八個字:堯舜之事,吾知之矣。
繼體天皇是天皇世系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一點其實許多日本學者也持相同看法。但是其國家信仰不支持,就像我們在談論歷史的時候,堯舜禹禪讓仍是主流,一個道理。你說歸你說,我用教課書洗,這種民族刻板印象,僅憑幾個良心學者是扳不回來的。
本文提到的斬蛇韓劍,就是草薙劍。薙,既剃,割草的意思。說到日本國寶天叢云劍,這又是一大洗瑙工程。這把劍,在日本先代史中名字不計其數,天叢云劍,草薙劍,草那藝大刀,十拳劍,十握劍,都牟刈大刀,大蛇之麁正,天羽羽斬,天蠅斫劍,蛇韓鋤劍……大概是日本古代也沒有幾把真正的劍,只要史書中出現劍,結果都會歸因于這一把劍——國之神器。那么問題來了,若史書中提到的劍都是這一柄劍,此劍自上古出現,究竟是銅劍,還是鐵劍?按照現在的說法應該是鐵劍,但按照歷史常識,那一定是有一個時間點,這劍被升級成了鐵劍。《日本書記》中曾紀:蛇韓鋤劍供奉于吉備神部。這一點被日本歷史學者門肋禎二在著作《出云古代史》中引用,來說明日本與朝鮮的古代淵源。本作以此比定換劍的契機,因為日本現存最早的鐵劍在本作中已經出現,在這一時期,應該開始出現鐵劍萌芽了。
千代,千代,八千代,社稷如山不動,磐石被綠永傳。這是日本國歌《君之代》的歌詞大意。日本國歌的誕生,模仿了英國國歌《天佑吾王》,以君權為突破口。其作者大山言上尉,其實是從一本名叫《蓬萊山》的琵琶徘句集里選出的詞,后來由音樂家林廣守改了曲,這才有了現在的《君之代》。所以這首歌是古詞新唱。千代,八千代,這些日本人的常用名,也是從這首古詞里脫胎出來的。
繼體天皇名袁本柕,日本皇族外戚賜姓藤“原”,又派生源氏,這袁原源之間有么有什么淵源,元宏源懷,你們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