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唱的是什么?
為什么聽上去有些耳熟?”
暅之今日被魏王邀為上賓,慶云便因此與他同來。
這時慶云聽到圣臣引吭高歌,忽然覺得那詞像是聽過的,
印象中這詞仿佛與暅之還頗有些關聯,于是他便拍了拍暅之肩膀,開口詢問道。
暅之確實也覺得熟悉,但是天竺使節的口音比較重,那歌詞每個音節的發音雖然似是中原語言,卻又夾雜了太多舌音,一時難以明白。
他苦思不得,索性便跟著哼唱起來,體會著那詞意中的蕭索。
微吟了幾遍,暅之忽然一拍大腿,
“我想起來了!”
“什么?”
“安知莫釐非真姓,絕隔重山舊時家。
劍浮沙呦歌箜答,又一華兮又一夏。
何時再飲莫釐水,草履踏破崇山遐。
那塊它山石!
劉必金多送我的它山石,匣中黃絹便記得是這首詞。”
慶云也皺著眉頭跟著哼了幾遍,努力辨認著天竺使節的口音,越哼越覺得相似,終于確認道,
“是了,是了!
就是這首詞,為什么他會唱?”
“我也不確定。
不過當日聽劉必金多說,它山石產于天竺,
或許這首歌真的傳自天竺呢?”
一道悠悠的聲音在他們身后響起,
“不錯,這首歌謠的確出自天竺。”
慶云和暅之猛然轉身,卻見說話的正是柳心舞的男伴劍浮沙國姚思夏。
姚思夏是被魏王喚來作為今日翻譯官的。
他那日在混戰中自報家門,劍浮沙國,姚思夏。
當時場面混亂,并沒有引起慶云特別注意,這時他再仔細一琢磨,劍浮沙……
那不就是歌謠里的,某個地名?
于是慶云便虛心請教道,
“姚先生,這歌謠有何深意?”
“天下眾生蕓蕓,不出三山。
雅力士出高枷鎖,塞種出成都載天,華夏出昆侖。
天竺國最早的住民也是昆侖人。
昔有莘氏渡姑師,成為今日莘渡姑師山下的莘族(Sin)。
天竺,身毒同音異傳,其本名實是莘渡。
天竺早期無邦國之別,只有群居聚落,
到了大約相當于中原春秋時期,才漸漸有了較大型的聚落城市,史稱十六雄國。
當時的十六雄國國民以昆侖人為主,我劍浮沙國便是十六雄國中最西的一國,就在莘渡姑師南麓。
到了中原戰國時期,有一名叫史舜龍(Shishunaga,naga梵語龍)的昆侖人自稱車離族,帶領三百族人穿過風雷口,楔入天竺。
其部所指,所向披靡,逼迫當時中天竺大國柯黎國國主禪讓,別辟幼龍王朝,建都華都城,幾乎一統中天竺。
只是幼龍王朝自黑阿育王薨沒后便告崩解,大紅蓮觀自在竊國,國力大不如前,
我極西劍浮沙國這才沒有被中天竺的王朝吞并。
可是好景不長,青帝之子哀牢山在大夏國向導帶領下侵入天竺。
哀牢山的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我劍浮沙國首當其沖,舉國崩散,許多流民內奔,入觀自在國避難。
可是觀自在國雖然在天竺坐大,其武力也是不堪一擊,任哀牢山的大軍長驅直入,直抵華都城下。